">
□ 白佳歡
長江,這條橫貫中華腹地的巨龍,不僅滋養著萬里江山,更孕育了千年文明。其滔滔江水,既是地理的血脈,也是文化的動脈;長江流域音樂,既是歷史的回音,也是時代的旋律。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背景下,深入解讀長江音樂文化,就是解讀一部用音符書寫的文明史詩。
江河所育,文化根脈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依托江河滋養與荊楚文化沃土,長江音樂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出土的陶鈴等原始樂器,見證著楚地先民“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的樂舞場景。戰國時期屈原《楚辭》中鮮明的楚聲楚韻,將楚文化高度凝練成為中國古代音樂與文學史上的璀璨瑰寶。而最集中展現荊楚音樂文化輝煌的,莫過于湖北隨州出土的曾侯乙編鐘,它以“一鐘雙音”的精密鑄造和完整的十二音律體系,彰顯了戰國時期長江流域文明所抵達的科技高度與藝術高峰。沉睡兩千四百年的青銅重器,至今仍以清越悠揚之聲,向世界訴說著長江文明的博大與深遠。
湖北地處長江中游,得九省通衢之利,匯四方人文之萃,形成了多元而豐富的美學追求。學者蒲亨強指出,南方奇秀的自然風貌、崇神尚巫的民俗傳統與道家哲學共同塑造了長江音樂清幽神秘、柔中帶剛的審美基調。武當山道教音樂虛靜恬淡,詮釋著“大音希聲”的至高境界。漢劇、楚劇兼容激越與婉轉,剛柔并濟,韻味悠長,成為中國戲曲重要的存在。勞動號子、田歌小調、采茶謠與花鼓戲,則記錄了勞動人民的生命節拍與情感脈動,代代傳唱,歷久彌新。抗戰時期,《新編九一八小調》《游擊隊歌》等作品更以音樂為武器,書寫了長江兒女保家衛國的壯志豪情。長江音樂既有江南小調的婉轉靈動,亦有楚音瑰麗的浪漫想象,更有革命精神的鏗鏘堅韌。不同類型的音樂在江河的滋養下最終熔鑄成兼容并蓄、多元一體的藝術體系,成為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在長江沃土上的生動注腳。
音樂為筆,書寫史詩
曲水流觴,千古知音。長江音樂不僅是藝術,更是流淌的歷史。
在當代,長江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煥發新的生機。2025年湖北制定出臺《關于實施文化創新戰略 整體提升支點文化影響力的行動方案》,立足湖北文化資源優勢,以長江文化、荊楚文化、紅色文化為領航,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為長江音樂文化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與此同時,各類文化節慶與展演活動也為長江音樂的傳播搭建了重要平臺。例如,依托中國長江三峽國際旅游節舉辦的長江鋼琴音樂節,已成為融生態保護、文化旅游與國際交流于一體的標志性盛會。
在舞臺藝術創作方面,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民族音樂劇《清江清 長江長》融匯青林寺謎語、宜都梆鼓、楠管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元素,以濃郁的地域風情、優美的民族旋律、動人的情節與震撼的視聽效果,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2019年第七屆長江三峽(巴東)纖夫文化旅游節,以土家族打擊樂為核心,演繹出一場山水與人文交織的文化交響,令人流連忘返。2025年9月舉辦的“聆聽長江·第二屆長江音樂周”將繼續以“長江主題、時代精神、民族特色、中國氣派”為宗旨,通過音樂藝術生動展現長江流域的自然風光、人文風情、生態成就以及人民生活的幸福圖景,向世界講述新時代的中國故事。
古調新聲,當代轉化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長江音樂文化的保護傳承,需要在守正創新中繼往開來。
在當代,長江音樂文化的創造性轉化重在“活”在當下、“融”入生活。秉持“搭好長江交流臺、打好長江文化牌”的宗旨,各方正積極整合優質音樂資源,著力打造“長江之聲”系列文化品牌。通過音樂劇、實景演出、數字展覽等多種形式,實現“古韻新聲,雅俗共賞”。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年輕一代正以全新方式接過傳承與創新的接力棒——他們用數字技術復原古譜,以現代編曲重塑傳統,借新媒體傳播經典,真正讓長江音樂“老樹發新枝,古調譜新聲”。2021年,湖北省歌劇舞劇院與武漢萬達漢秀商業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將經典歌劇《洪湖赤衛隊》與漢秀劇場的高科技舞臺深度融合,運用水景、燈光和環境特效,為這部傳承六十余年的民族歌劇注入震撼的現代科技演繹,成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2024年“武漢音樂地圖”原創歌曲征評活動吸引大量新文藝群體參與,以新媒體手段寫武漢、唱武漢,生動體現了長江文化對城市生活的滋養,贏得了廣泛的社會共鳴。
長江音樂文化,是中國的文化名片,更是世界的文化資源。只有推動長江音樂文化“走出去”,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文化IP,推動文化交流與互鑒,才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2023年,由美國瓦爾普萊索大學孔子學院、美國大湖地區孔子學院音樂文化節以及劉天華阿炳中國民族音樂基金會共同主辦的首屆金編鐘國際作曲比賽,引起了廣泛關注。比賽中采用的大晟新鐘,由武漢音樂學院李幼平教授設計與監制鑄造,這一創新舉措不僅推動了編鐘文化的國際傳播,也借助現代音樂創作讓世界聆聽到古老而生動的中國故事。此外,已成功舉辦多屆的長江文藝論壇和長江文化藝術季,為長江流域各區域文化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臺。通過這些活動,全球學者、藝術家與社會各界廣泛互動,共同推進長江文化作為中華各民族共同歷史記憶與共享文化映像的傳承與弘揚,為人類文明百花園增添了一抹亮麗的中國色彩。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只有以“長江后浪推前浪”的歷史自覺,“江河回響不絕于耳”的文化自信,深入挖掘長江音樂文化的時代價值,才能讓古老音律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