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24日至26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學院團隊赴河南省光山縣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以當地油茶產業為典型樣本,通過實地調研產業鏈各環節、對話金融與產業主體、溯源紅色金融基因,系統探索“黨建引領、多方協同、鏈上賦能”的農業供應鏈金融發展新模式。
產業鏈調研:錨定供應鏈金融需求痛點
8月24日下午,團隊首站聚焦油茶產業“種植-育苗-加工”全鏈條,從供應鏈上游到中游,精準捕捉金融服務切入點。
在聯興公司司馬光油茶園基地,團隊圍繞油茶園前期投入、管護成本、掛果收益等核心問題,與基地負責人陳柱、公司會計黃喜展開深入交流。
“油茶進入豐產期前每畝需投入4000元,2009年我們建園時就面臨資金周轉壓力,后來靠政策補貼和專項貸款才逐步推開。”黃喜的介紹,讓團隊直觀感受到農業經營主體在供應鏈上游的資金需求痛點——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而這正是黃河流域多數特色農業產業的共性問題。
30分鐘的調研中,團隊還重點記錄油茶園的規模化程度、管護協作模式,為后續分析“小農戶與大供應鏈”的金融協同難題提供了一手資料。

▲團隊成員在司馬光油茶基地油茶樹前合影。
隨后,團隊前往文殊鄉崔棚村聯興公司油茶育苗基地。作為供應鏈上游“源頭環節”,育苗基地良種繁育效率直接影響下游種植端產能。
負責人陳柱詳細講解“長林53號苗”培育成本、嫁接技術及市場供應情況,提到“每年繁育400萬株苗,需提前墊付種苗、化肥、人工費用,若有針對性的信貸產品支持,能進一步擴大良種供應規模”。團隊結合黃河流域農業種苗產業特點,對比分析育苗環節金融需求差異——相較于糧食作物,經濟林種苗資金需求更集中于技術研發和規模化繁育,這為后續構建“環節適配”的供應鏈金融產品體系提供了依據。
當日17時,團隊抵達聯興油茶加工廠,深入供應鏈中游核心環節。
在油茶籽生產線旁,陳柱介紹了目前開發的二脂油、茶皂素等延伸產品,指出原料收購季常面臨資金缺口問題。60分鐘的調研中,團隊重點梳理加工環節“原料-生產-銷售”資金流,發現“原料采購融資”“庫存質押”“訂單貸”等供應鏈金融產品應用空間,這正是 “鏈上協同”的關鍵發力點!
主體對話:解碼金融與產業的協同實踐
8月25日,團隊通過“合作社調研+政企座談”的形式,搭建金融主體與產業主體的對話橋梁,深入解碼光山縣在農業供應鏈金融協同方面的現有實踐。
上午,團隊前往涼亭鄉新天地合作社,聚焦供應鏈下游的“產銷協同”與“聯農帶農”金融機制,與光山縣鑫燦實業有限公司生產技術經理、新天地合作社負責人陳功斌展開交流。
陳功斌詳細介紹了“油茶+茶葉+林下種植”多元經營模式。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勞務用工+入股合作”的方式帶動周邊農戶,林地流轉費從2018年每畝40-80元提升至現在的150-200元,農戶季節性務工日均收入60-100元。
這些實踐讓團隊看到,“合作社+農戶+銀行”協同模式,既能降低分散農戶融資門檻,又能提升供應鏈組織化程度,為黃河流域農業供應鏈金融“下沉服務”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陳功斌表示:“必須把黨員‘捆’在產業鏈上,起模范帶頭作用。”而這,恰恰是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


▲團隊成員與涼亭鄉新天地合作社負責人座談。
下午,團隊在農業發展銀行光山支行、光山縣交通運輸發展有限公司開展專題座談,直擊“紅色金融如何賦能供應鏈協同”的核心議題。農發行光山支行工作人員詳細介紹紅色金融政策落地實踐:“2019年我們爭取到全省首筆國開行油茶專項貸款3.4億元,目前已授信1.5億元,12家經營主體辦理了油茶不動產權證,實現‘產權抵押+信貸投放’協同;2023年開展的油茶特色保險,已為15家企業理賠36.85萬元,有效降低了供應鏈風險。”光山縣交通運輸發展有限公司投融資部部長張坤則補充道,縣級層面通過整合涉農資金、配套基礎設施投資,構建了“財政+金融+產業”的協同支持體系。


▲團隊成員在光山縣交通運輸發展有限公司開座談。
座談中,團隊圍繞“黃河流域農業供應鏈金融協同的堵點”與參會人員深入探討。“不同環節的經營主體需求分散,金融機構難以形成‘鏈上授信’”“缺乏統一的供應鏈數據平臺,信息不對稱導致風控成本高”等問題被逐一提出,而這些問題也成為團隊后續研究共治機制的核心方向——以紅色精神為引領,整合政府、金融機構、核心企業、農戶等多方資源,構建“信息共享、風險共擔、利益共贏”的協同體系。
紅色研學:溯源紅色金融的精神內核
8月26日,團隊走進鄧穎超祖居紀念館、鄂豫皖蘇維埃銀行舊址,開展紅色研學活動,從革命歷史中溯源紅色金融精神內核,為共治模式注入精神動力。
在鄧穎超祖居紀念館,珍貴的歷史文獻與實物展品生動鋪陳出鄧穎超波瀾壯闊的革命人生。從投身婦女解放運動的堅定身影,到為新中國外交事業奔波的匆匆足跡,再到始終把人民冷暖放在心間的拳拳深情,全方位展現她“為黨和人民事業奮斗終身”的信仰底色,“羊背上的貸款故事”更是為我們傳承發揚紅色金融精神提供典范。團隊成員在展區久久駐足,凝視著那些承載歲月的珍貴史料,深刻感悟到鄧穎超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對黨忠誠、對人民赤誠的紅色精神。

▲團隊成員走進鄧穎超祖居紀念館。
隨后,團隊前往鄂豫皖蘇維埃銀行舊址,沉浸式追溯我國革命時期紅色金融的起源與實踐脈絡。作為土地革命時期鄂豫皖蘇區重要的金融機構,這里完整保留了蘇維埃銀行發行貨幣、開展信貸、管理財政的歷史遺存——展柜中銹跡斑斑的鑄幣模具、泛黃的蘇區紙幣、手寫的信貸臺賬,生動還原了“紅色金融為革命服務、為工農服務”的初心使命。講解員介紹:“當時蘇維埃銀行發行的貨幣以糧食、棉花等實物為抵押,有效穩定了蘇區物價;同時向農民發放農業貸款,支持春耕生產,幫助群眾解決農具、種子短缺問題,這是早期‘金融賦能農業’的生動實踐。”
據悉,光山縣作為“中國油茶之鄉”,其油茶產業已形成32.37萬畝種植面積、5萬從業人員、近7萬噸年鮮果產量的規模,更構建了“財政補貼+專項貸款+科技研發”的供應鏈金融支持體系,成為黃河流域農業特色產業的典型代表。此次實踐中,團隊不僅獲取了油茶產業鏈各環節金融需求數據、多方協同實踐案例,更通過紅色研學明確了“紅色金融”的核心內涵——以紅色文化引領資源整合,以協同機制破解金融痛點。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團隊認為,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是“理論研究與實地探索”的深度結合,后續將基于光山調研成果,進一步梳理共治模式的核心要素:以紅色文化為引領凝聚協同共識,以供應鏈核心企業為紐帶整合上下游信息,以金融機構為支撐創新“環節適配”產品,以政府政策為保障構建風險分擔機制,最終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黃河流域農業供應鏈金融協同方案,為鄉村振興注入高校智慧與青春力量!
(撰文:何家樂 田一雄)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