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出中的一鳳一龍相蟠紋繡紫紅絹單衣。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輝 攝)
湖北日報訊 (記者何輝)2000多年前,楚人的單衣、被子長啥樣?9月20日,“看見中國先秦絲綢寶庫——荊州馬山一號楚墓織繡品特展”在荊州博物館開展。此次特展,以馬山一號墓出土織繡文物為核心,共展出16件珍貴的織繡文物及3件復制品,其中一鳳一龍相蟠紋繡紫紅絹單衣、蟠龍飛鳳紋繡淺黃絹面衾兩件珍貴大型文物首次亮相。
馬山一號墓是一座戰國中晚期的楚國墓葬,1982年發現于湖北省江陵縣馬山鎮(今屬荊州市)。棺板啟開,沉睡地下2000余年的戰國絲織品重見天日,出土衣衾包裹葬式清晰,對于研究楚國的紡織技術、服裝形制、喪葬禮俗意義重大,被譽為“絲綢寶庫”。
本次展覽中,有兩件珍貴大型文物首次亮相。一件是經保護和修復后的一鳳一龍相蟠紋繡紫紅絹單衣。單衣主體材質為絹,領用大菱形紋錦,袖緣用彩條紋綺,外襟緣和下擺緣用龍鳳相搏紋繡。
“此件單衣首次展出后,將為戰國袍的研發和設計提供更多可能。”荊州博物館館長楊開勇說,當前市面上流行的戰國袍,主要以馬山一號墓此前出土的錦面綿袍為原型設計。綿袍為2000多年前古人冬季的服裝,此次展出的單衣則是古人夏季的服裝。
另一件首次亮相的展品為蟠龍飛鳳紋繡淺黃絹面衾,是戰國時期楚國貴族使用的絲織寢具,即古代貴族所用的蠶絲被。該被子約呈正方形(2.15米×2.2米),由25片繡絹拼成,正中是23片繡絹綴成的蟠龍飛鳳紋,左右兩側各有一片舞鳳逐龍紋。
與現代被子不同的是,該被子一側中部有凹口,睡覺時正好可以露出頭,而保證肩部不至于受涼。“沒想到,在2000多年前,古人就想到了預防肩周炎的‘法子’。”荊州博物館工作人員感嘆。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