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源于網絡
湖北日報評論員 周磊
又是一年豐收節!稻浪千重鋪展成大地華美的錦緞,大江南北再次迎來屬于億萬農民的節日。當我們品味豐收的喜悅時,會發現這份獨特的味道,像是一道融合了“甜”與“咸”的佳肴。它既有果實成熟的甘甜,也帶著辛勤耕耘的咸澀。這甜咸交織的復合口感,正是豐收節最真實、最醇厚的本味。
“甜”是寫在廣袤田野上的金色答卷。這是夏糧、早稻喜獲豐收,秋糧也已豐收在望的踏實回甘,是累累碩果壓彎枝頭的視覺饕餮,是農民“錢袋子”越來越鼓的獲得感。從東北的黑土地到江南的魚米鄉,從西北的果園到沿海的漁場,金黃、火紅、翠綠交織成濃烈動人的色彩。這濃郁的“甜”,是科技賦能結出的飽滿籽粒,是市場暢通帶來的價值兌現,是十四億人手中端得牢、吃得好的飯碗。豐收的甜蜜,浸潤在每一寸豐收的土地上,洋溢在每一位豐收者的笑臉上。
“咸”是融入泥土深處的奮斗底色。豐收從來不是自然的無償饋贈,而是與天爭時、與地爭利的艱辛歷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耘雖然漸漸遠去,但“汗珠子砸腳面”的辛勤勞作從未缺席。從春天躬身播種的希望,到夏日鋤禾日當午的堅守;從抵御自然災害的風險挑戰,到應對市場變化的智慧籌謀……無數滴閃耀著太陽光輝的咸味汗水,最終化合為顆粒歸倉的醇香綿甜。細品這股咸味,有科研人員扎根土地的孜孜以求,有新農人縱橫城鄉的銳意創新,更有基層干部奔走田疇的默默奉獻。
沒有汗水的“咸”,就沒有果實的“甜”。在這個以農為本的國度,沒有哪種期盼,比“豐收”更恒久綿長;也鮮有哪種儀式,能如“慶豐收”一般,刻進民族基因。真正的豐收從來不是表面的香甜,它必然混雜著奮斗的咸澀、探索的艱辛,而這正是其價值與厚重之所在。如今,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推進,更多“望天田”變成“高產田”;農業機械化率不斷提升,廣大農民從“會”種地邁向“慧”種地;物聯網、大數據在田間地頭扎根,為傳統農業注入新活力。種地已不再那般艱辛,也不需要那么多人力,但其中深植的,面對自然的敬畏與智慧,面對困難的從容與堅韌,以及面對未來的樂觀與憧憬,卻永遠需要。
農業依然是“靠天吃飯”風險最高的領域之一。一場冰雹、一次干旱就可能讓辛勤勞作大打折扣;“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的課題依然亟待破解,耕地保護、種子芯片、農機攻關等重任依然在肩。“甜咸口”的味道不是自然天成,它孕育于國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厚土,凝結于對勞動價值的高度尊崇,更指向充滿無限期待的廣闊明天。
“我們咀嚼的每一口香甜,都漫游過一位老人的夢境。”豐收節是一扇窗,看得見農耕文明薪火相傳的蓬勃生長。只要我們始終不忘“汗水的咸”,就能持續收獲“生活的甜”。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