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北日報評論員
張雙雙
近日,有網友反映山東海陽、湖南江永等地的人才補貼、購房補貼遲發甚至拖欠。面對質疑,當地政府均承認存在資金撥付滯后、財政籌資困難等問題。承諾的補貼“打白條”,無疑會讓地方引才的誠意打折扣。
一段時期以來,一些地方為引才聚才,在購房補貼、安家費等待遇上加籌碼、下血本。對經濟發達地區而言,拿出一部分資金用在招攬人才上,是“花小錢辦大事”。可對經濟條件一般的地方,以“財”引才需慎重。如果盲目跟風,一股腦推出高額補貼政策,但沒有充分考慮地方實際承受能力,很可能透支財政,導致政策難以持續。引才時“畫大餅”,兌現卻“打折扣”,即便短期內能吸引人才入駐,也難以讓他們長久扎根。盲目砸錢“招兵買馬”,看似引來人才紅利,實則是透支未來前景。
當前,各地面臨產業結構調整與人口老齡化的雙重壓力,招引人才、吸納人口的需求迫切。但一些地區忽視產業定位和人才需求,重引進輕使用,一味搞“搶人大戰”,使得人才引進陷入無序競爭,加劇了人才資源配置的扭曲,影響了引才促發展的質效。人才引進得拿出“真金白銀”,但不能盲目攀比,需充分考慮本地的資源稟賦和發展定位,下足“繡花功夫”,變“廣撒網”為“精準引”,以產業發展需要為導向,以用為本引進人才,讓人才與地方發展同頻共振。
人才競爭的核心,從來不是誰砸錢多,而是誰能給人才更好的發展。這考驗一座城市在產業升級、公共服務和人文氛圍等方面的綜合實力。產業是人才發展的基石,建優特色產業、建強平臺載體,才能讓人才找到用武之地;公共服務是人才扎根的支撐,住房、教育、醫療、通勤這些“小事”辦好了,才能減輕人才的后顧之憂;人文氛圍是人才安心的靈魂,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在工作上給條件、生活上多關心,才能讓人才找到歸屬感。
人與城市的關系,就像魚與水的關系。以系統性、持續性、前瞻性的舉措構建一種“可持續的人才關系”:政府不只是政策供給者,更是生活服務的協調者;企業不只是就業平臺,更是成長伙伴;城市不只是工作場所,更是精神家園,串聯起政策紅利、生活質感與城市情懷,既廣納天下英才之“流量”,更厚植扎根發展之“留量”,實現人才與城市共生共榮。
從“引才”到“留才”,是一場長期主義的城市實踐。傳統的人才工作往往聚焦“我們有什么”,比如補貼、住房、項目支持等,這些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你需要什么”。與其比拼“政策禮包”的厚度,不如打磨“城市體驗”的精度,將人才服務從“政策層面”下沉到“服務末梢”,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干得好。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