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評論員 談牧
當前,消費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越來越快,電子垃圾的處理問題日益凸顯。根據中國物資再生協會的統計數據,2024年我國再生資源回收總量約為4.01億噸,同比增長6.5%。其中,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量達2.2億臺,創歷史新高,同比增幅達15.8%。報廢機動車、廢輪胎、廢電池等品類的回收量也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長。
中國廢棄電器回收處理行業的制度基礎奠基于2009年。國務院頒布《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首次確立目錄管理、處理基金和資質許可三大制度,明確生產者責任延伸(EPR)框架。如今,中國廢棄電器回收產業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建成95家規范處理企業,累計拆解超9億臺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鐵銅等金屬472萬噸,塑料443萬噸,成為全球最大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體系之一。
如果把視線放到全球,解同一道“電子垃圾”題,大家是怎么做的?德國、日本、比利時三國用了三張不同的“處方”。
德國把超市變成“提款機”:手機自動回收機當場估價,120歐元代金券可立即抵扣新機,外加能效補貼200歐元,以舊換新率迅速拉升;同時要求800平方米以上賣場必須設回收點,讓“生產者責任延伸”真正落地。日本把“拆解”做成精密工業:法律強制消費者繳費買“回收券”,廠家建透明工廠,機器粗拆+人工精拆,鐵銅鋁純度達98%,空調再商品化率93%,用數據兌現“資源最大化”。比利時把“環保”種進童年:舊電器拼成的機器人“雷迪”巡講校園,3000個社區回收點+“維修咖啡廳”免費修家電,孩子從小學會“廢棄=資源”。三國路徑不同,卻共同證明:技術、制度、教育三把鑰匙一起轉動,電子垃圾就能變成綠色GDP。
電子垃圾不是“廢物”,而是放錯位置的資源。比如一臺舊手機,若簡單棄置,是污染隱患;若規范拆解,便是“城市礦山”。據測算,5萬部手機可以產出一噸的電路板,一噸的手機電路板經過熔煉回收產出的銅和貴金屬的銅錠,其市場價大概有36萬元。把“城市礦山”交給正規企業,經過拆解、分選、冶煉,90%以上的銅、鋁、塑料都能重獲新生,既可減少對原始森林、礦山、油田的索取,也能為制造業提供穩定的“第二礦山”。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資源觀”。父輩節約,是因為物資匱乏;今天我們倡導綠色循環,是因為地球同樣“囊中羞澀”。與其把電子垃圾留給下一代,不如把循環理念傳給他們。下次換機前,不妨多問一句:舊設備,去哪兒?把一次簡單的“出售”變成一次負責任的“托付”,我們就能在指尖的滑動里,為城市減負,為地球加油。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