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余軍 李玉麟
今春,在武漢東湖森林公園百畝油菜花海間,一堂“田間非遺課”吸引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等十余所高校師生參與。學子們身著漢服撫古琴、吟誦東腔調,練八段錦、扎魚燈,投壺……引得游人紛紛駐足。這片東湖綠道已成為武漢高校非遺的“天然課堂”。
這堂“田間非遺課”,是文華學院和該校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的成果結晶,凝結著教學和研究者多年來的辛勤汗水。
一次大學生成人禮,激活傳統技藝
據介紹,文華學院和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的非遺教學與研究,以古琴與東腔調吟誦為主。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從《詩經》“琴瑟在御”到“高山流水”奏知音,數千年來始終是中華禮樂文化的核心載體;東腔調吟誦與國家級非遺“東路花鼓戲”同源,脫胎于鄂東大別山“羅田畈腔”“薅草歌”,保留明代官話音韻,是荊楚民間文化活態遺存。
文華學院鐘情非遺傳承源于該院副院長陳思中,其父親陳述是東腔戲的第二代傳承人,2012年,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大學生成人禮時,首次運用起陳思中兒時所學的古吟誦技法;自此,陳思中重新拾起了這門險些被遺忘的技藝,學院也開始挖掘非遺這一文化寶庫,并研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非遺校園傳承理論與實踐研究》等課程。
2015年,經省文化和旅游廳與教育廳批準,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在文華學院成立,這是我省高校第一所非遺研究中心。中心依托文華學院和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高校,凝聚省內研究力量,開展非遺校園傳承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心成立后,文華學院按“一師一非遺技能”選拔教師,選派年輕教師參與傳統體育、音樂、手工等培訓,建成“老—中—青”人才梯隊;同時選拔優秀學生擔任“非遺小能手”,將非遺課帶入中小學,形成“大學—中小學”傳承鏈。
走出校園撫琴吟誦,盡顯非遺活力
“除了進校園,我們還把非遺課程搬出教室,讓更多學生與群眾在自然中感受傳統文化魅力。”9月11日,中心常務副主任肖金云博士介紹,非遺來自民間,活力也在民間,因此,中心將非遺的傳承與推廣的目光投向了校園之外。
近三年來,中心聯合多校在東湖建非遺實踐基地,融入古琴與東腔調吟誦等項目。目前已有數百名師生參與田間教學,4門課程獲批省一流課程,100多公里的東湖綠道成為展示荊楚非遺的“流動舞臺”。并且,中心探索構建“高校+社區+景區+企業”合作模式:打造《陽關三疊》《陋室銘》等情景劇,為企業定制少兒古琴弦歌、成人研修課程、“武漢潤心禮孝”夏令營等。
每年端午,東湖行吟閣前屈原雕像旁,古琴聲與吟誦聲就會如期響起。“端午詠懷”古琴吟誦會吸引眾多游客:廣陵派古琴傳承人陶健彈奏《離騷》,琴音古樸蒼勁;陳思中與武漢女子詩社或以東腔調彈唱《滄浪歌》,或吟誦《橘頌》《湘夫人》,引發人們對屈原精神的追思;端午文化在非遺展演中煥發生機。
“用非遺紀念屈原,是對文化根脈的守護。”活動組織者肖金云表示,近年團隊在端午、花朝等節日舉辦非遺活動,從長江之畔的黃梅東山小鎮展演到東湖詩詞吟誦,讓傳統文化與節日深度融合。游客李女士感慨:“這種傳承形式新穎且有意義,能直觀感受屈原精神。”
活動中,年過七旬的傳承人與大學生同臺表演。文華學院學生黎辰銘彈奏《云水禪心》時說:“通過古琴與吟誦,我更懂屈原的家國情懷,也愿成為中華文明傳承一分子。”
陳思中稱,東湖綠道不僅是生態廊道,更是文化傳承紐帶,非遺在此落地,正是為了讓古老技藝“活”在當下。
國際學子成“長江文明知音”
“古琴的聲音像流水,東腔調的吟誦很有力量!”巴基斯坦留學生阿卜杜勒接觸這一非遺后感慨。
2025年7月,在武漢商學院國際友城青年漢語研修項目中,張新珍博士講解古琴歷史,陳思中現場演奏,學子們學唱《養心湯》《詩經》,在琴歌交融中觸摸傳統文化。
陳思中團隊為國際學子量身設計課程:從《詩經》弦歌切入,將唐代琴譜整理成簡譜對照版本,外國學生即便不懂中文,十分鐘內也能學會簡單彈唱。
非遺體驗成了國際學子理解中國的窗口。文華學院聯合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將古琴、吟誦融入漢語教學。“非遺是打開中國文化的鑰匙。”教授蕭紅表示,通過非遺體驗,國際學子深刻感受中華文化魅力。
2024年以來,共建“一帶一路”十余個國家的百余名留學生,走進湖北非遺研究中心唱東腔、撫古琴,不少學子成了荊楚非遺“海外宣傳員”。
“我們要讓長江邊的非遺‘活’起來、傳下去,讓古老技藝在新時代奏響新聲。”陳思中說,該校非遺傳承已構建“生態+人文+教育+國際交流”的立體體系。如今,從東湖綠道100公里生態畫卷,到端午紀念屈原的吟誦聲,再到“一帶一路”國際學子的驚嘆目光,越來越多高校師生、市民、國際友人參與其中,共同書寫荊楚非遺與長江文明的傳承新篇章。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