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訊(記者嚴芳婷、楊文漪)9月26日,“大河對話”平行論壇聚焦數智時代大河文明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在流域治理領域的創新技術與實踐成果成為焦點。來自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武漢大學等多位國內專家分享了如何用數字技術與人工智能應對水安全挑戰,并賦予古老文明新的生命力。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王卷樂表示,全球流域治理正經歷從“經驗驅動”到“數據驅動”的深刻變革。他展示了中國的領先實踐:“數字孿生長江”“數字孿生黃河”系統已能對三峽等關鍵水利樞紐進行虛實聯動,實現預報、預警、預演、預案的“四預”功能。在瀾滄江—湄公河流域,AI水文監測網絡將48小時洪水預警縮短至12小時,為下游國家爭取了寶貴應對時間。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盧麾介紹了數智時代的水危機管理的硬核科技。面對中國災害中致死率最高的山洪,其團隊研發的“山洪智能預報車” 實現了測量、傳輸、模擬、演算同步進行,在2023年北京特大暴雨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院長王曉光則展現了數智技術的人文溫度。他提出,長江文明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是生態經濟命題,更是文化命題。其團隊通過數字化采集、知識圖譜構建、AIGC復原等一系列技術,讓文化遺產“活”起來。例如,通過高清圖像增強技術,讓模糊的碑刻文字清晰再現;利用多模態大模型,智能提取文化遺產圖像中的基因元素并生成3D模型,助力文物修復與文化傳播。
論壇上,多位外國專家紛紛表示,中國正將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深度融入大河流域的治理、防災與文化傳承中,為全球大河文明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富有特色的解決方案。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