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訊(通訊員王綱)9月的博樂,一望無際的棉田泛著白浪,楚創高科的技術員張兵正小心翼翼采摘棉籽。“這顆‘華棉702’種子,是張獻龍院士團隊十年磨一劍的成果,在新疆種出的棉花,產量比內地翻一倍!比當地品種增產50公斤!”張兵手里的棉籽,裝著武漢援疆的“科技密碼”,更凝結著邊疆兒女的致富希望。

楚創高科技術員張兵采摘棉籽
這顆種子的故事,正是武漢援疆工作隊創新實踐的縮影。他們把武漢的“科技基因”“產業優勢”嫁接到博樂的“資源沃土”上,走出了一條“輸血”變“造血”的新路子。
另一頭,在南城紡織園的工地上,湖北名仁紡織20萬錠縫紉線項目現場,工人們正忙著平整地面,鋼構配件整齊碼放,廠房地溝施工已完成60%。“從8月15日開工到現在,天天都有新進展,等項目投產了,我們在家門口就能上班!”家住附近的“00后”東鄉族小伙兒高翔盯著工地,眼里滿是期待。

名仁紡織20萬錠縫紉線奠基儀式現場
總投資8億元的名仁紡織項目,是武漢援疆工作隊產業援疆的“代表作”之一,更是漢博兩地攜手發展的生動寫照。鮮少有人知道,這個填補新疆縫紉線生產空白的項目,藏著湖北創業者的“千里奔赴”——從“中國縫紉線之都”漢川到博樂,4000公里的路程上,企業團隊帶著設備圖紙、揣著對親人的牽掛,兩次實地考察、不到5個月便敲定落戶,連不少技術工人都主動告別家鄉,只為把產業援疆的藍圖鋪在博樂的土地上。
2025年以來,武漢援疆工作隊錨定“強產業、促發展、惠民生”目標,把武漢的產業優勢、科技優勢、市場優勢,與博樂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政策優勢精準對接,在博爾塔拉河畔種出了“產業增收樹”,結出了“民生幸福果”。
把“規劃圖”變成“實景畫”
產業發展,項目是“壓艙石”。武漢援疆工作隊深諳此理,像“庖丁解牛”般拆解目標,把每一個援疆項目都打造成經得起檢驗的“民心工程”。
2025年,武漢援疆工作隊爭取援疆資金1.08億元,推進7個重點項目,涵蓋紡織、文旅、基礎設施等多個領域。在項目推進中,他們建立“責任制+調度制”,像“管家”一樣盯進度、解難題,目前所有項目均全面開工,有序推進。
“項目不是‘撒胡椒面’,要往產業痛點、民生難點上投。”武漢援疆工作隊產業組組長鐘振宇常這么說。除了名仁紡織項目,總投資約3億元的協豐賽湖酒店、希海臻閣建國酒店正在加速落地,計劃投資5億元的湖北黃石“金戈鐵馬戍邊關”文旅項目也在對接中。這些項目就像“毛細血管”,一頭連著產業發展,一頭連著百姓就業,未來不僅能豐富博樂文旅業態,還能帶動上千人實現本地就業。
正如博樂市發改委主任江潔所說:“武漢援疆工作隊招引的援疆項目,不是‘建完就走’,而是‘建一個成一個,帶活一片’,讓我們看到了產業興市的希望。”
用“產業鏈”提升“新動能”
“光有項目還不夠,得引來‘金鳳凰’,讓產業鏈‘活’起來。”武漢援疆工作隊把招商引資當作“頭等大事”,武漢援疆工作隊領隊、博樂市委副書記張吉軍帶頭“走出去”,足跡遍布福建、浙江、河南等9省份,像“紅娘”一樣為博樂牽線搭橋。
在紡織產業上,他們下功夫“延鏈補鏈強鏈”,推動金鑫昱紡織調整產能,計劃新上208臺噴氣織布機;助力東之源紡織新增500臺噴氣織機及面料生產線,讓博樂的紡織產業從“紡紗”向“織布”延伸,附加值翻了好幾番。在生物醫藥領域,西帕食品已獲批國內首家蛋黃磷脂多肽生產許可,成功研發出蛋黃磷脂多肽、水解卵清蛋白、白蛋白多肽等高附加值核心產品,將成為博樂生物醫藥產業的“新引擎”;于萬自動駕駛產業園占地75畝,規劃建設自動駕駛商用車輛制造與智能環衛項目,瞄準的是“未來產業”賽道。

西帕集團科研人員專注探索雞蛋活性因子,首創高效提取新技術
截至今年9月,武漢援疆工作隊已完成招商引資簽約額11億元,儲備項目5億元,這些“新鮮血液”正讓博樂的產業“筋骨”越來越壯。
“種子比黃金貴,但比黃金更難煉。”楚創高科董事長黃嶺捏著一粒黃豆大的棉種感慨。2015年,該公司響應湖北“科技援疆”號召落戶博樂,在張獻龍院士團隊支持下,將華中農業大學、湖北省農科院的尖端育種技術“嫁接”到新疆。十年間,科研人員像候鳥般冬赴海南、夏駐新疆,完成10萬朵人工授粉,最終育成我國首個適應西北內陸的棉花品種“華棉702”。如今,該品種推廣面積已超150萬畝,畝產比當地主栽品種增產50公斤,畝增收350元以上,成為新疆棉農口中的“金疙瘩”。
“產業援疆不是簡單搬項目,而要像育種一樣精準適配,”武漢援疆工作隊領隊、博樂市委副書記張吉軍說,“博州需要什么,武漢能做什么,二者耦合點就是發力處。”
憑“真功夫”換來“好口碑”
在博樂邊境經濟合作區,金鑫昱紡織的車間里,1250名員工正操作著40萬錠紡紗設備。90%的員工來自少數民族,夫妻工月收入超萬元。“我們不僅是辦企業,更是建家園,”企業負責人李斌說。

金鑫昱紡織維吾爾族細紗擋車工阿熱孜古麗·麥麥提正在換紗
從金鑫昱紡織到西帕食品,從禾大節水灌溉到于萬自動駕駛產業園,武漢援疆工作隊以“鏈式思維”練就援疆“真功夫”:向上嫁接資源,引進湖北名仁紡織20萬錠縫紉線項目,一期投資8億元;向下延伸鏈條,推動金鑫昱籌劃208臺噴氣織布機,東之源新增500臺噴氣織機。
“過去援疆是‘送血’,現在要‘造血’,”武漢援疆工作隊產業組組長鐘振宇比喻,“就像搭積木,既要給模塊,更要教方法。”“企業引進來,更要留得住、發展好。”武漢援疆工作隊把“店小二”服務做到了企業心坎上,從調研謀劃到科技支撐,從市場開拓到人才培養,全方位為企業“保駕護航”。
為給產業發展提供“保姆式”貼心服務,武漢援疆工作隊深入金鑫昱、東之源等企業一線,通過實地走訪摸清企業需求,撰寫《博樂市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調研報告》,并像“管家”一樣護航,為企業提供全流程、精細化的發展參考與支持;借鑒武漢國企改革經驗,牽頭完成《博樂市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整合重組方案》,幫本地國企“強身健體”。在平臺搭建上,他們更是“牽線高手”:推動武漢經開區黨政代表團來博考察,讓東風汽車商城落戶博樂;支持武體集團搭建博樂特產推廣平臺,讓更多人知道“博樂好貨”。
科技和人才是產業發展的“發動機”。武漢援疆工作隊首次選派科技領域援疆干部,引進武漢工程大學、中國農科院油料所等35名專家組成“智囊團”,為56家企業解決了石灰石深加工、農業種植等技術難題。“以前我們解決不了的技術瓶頸,李培武院士一來就有了辦法,真是幫了大忙!”新疆農控公司負責人董勝勇說。此外,武漢援疆工作隊還組織園林病蟲害防治、能源規劃等培訓,覆蓋13家企業超百名本地人才,像“傳幫帶”一樣培養本地技術骨干。
在市場開拓上,“疆品入漢”工程持續發力。2025年以來,博樂特色農產品通過武漢商超專柜和線上平臺,實現銷售額4500萬元。“以前我們這皮薄沙瓤的西紅柿只能在本地賣,現在通過精深加工,武漢市民也能喝到西紅柿原汁了!”博樂市烏圖布拉格鎮呼和浩特呼爾村黨支部書記楊來花笑得合不攏嘴。
讓“援疆情”結出“幸福果”
今年8月25日,博樂市沿河路廣場,東風猛士越野車引發市民圍觀。“武漢造的車能適應邊疆路況嗎?”面對疑問,東風集團產業協作辦總監趙穎偉笑著打開車門:“它們能從博樂直通中亞。”

“東風伴星河”活動現場,武體集團與博樂旅投簽訂疆品入漢戰略合作協議
這場“東風伴星河”專場活動,簽下4項協議,贈送猛士汽車,更開辟了一條“武漢造—博樂聚—中亞銷”的新通道。與此同時,“兩地雙倉”項目鏈接博樂與義烏,“疆品入漢”工程今年已實現銷售額4500萬元……
“博樂是天山北坡的‘十字路口’,”武漢援疆工作隊隊員王亞東分析,“我們要用好口岸優勢,讓邊疆從末端變前沿。”
項目建設——招商引資——服務提質——科技賦能,武漢援疆工作隊的每一步都注滿了濃濃的“援疆情”。他們的實踐也提煉出了產業援疆的“武漢經驗”:前后方聯動,才能匯聚資源合力;精準施策,才能突出特色優勢;創新驅動,才能培育內生動力;優化服務,才能留住企業人心。
如今的博樂,紡織廠房拔地而起,文旅項目加快建設,特色農產品走出邊疆,越來越多的群眾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增收。正如武漢援疆工作隊隊長、博樂市委常委溫榮所說:“援疆不是‘單向輸出’,而是‘漢博同心’的雙向奔赴。我們要繼續把武漢的‘好經驗’變成博樂的‘好實踐’,讓博爾塔拉河畔的產業之花越開越艷,讓兩地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甜。”
從一顆棉花種子的突破,到一條產業鏈的延伸,再到一座城的蝶變,武漢援疆工作隊在湖北援疆工作中彰顯著主力軍的作用。未來,隨著更多“武漢智慧”扎根邊疆,博爾塔拉河灘上必將結出更多產業興旺、百姓幸福的“甜蜜果實”,書寫新時代對口援疆的新篇章。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