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張思瑩)近日,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副主任、研究員,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跨文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肖珺等所著的《朝向系統性變革:新時代媒體融合創新實踐研究》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出版。
《朝向系統性變革:新時代媒體融合創新實踐研究》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歷史坐標,聚焦2014—2020年中國媒體融合發展關鍵時期的社會變遷。圍繞技術迭代、內容生產、融合記者、社會治理、國際傳播五大核心維度,結合中央、省、市、縣級媒體發展的大量案例,本書深入剖析開放式遷移的中國傳播生態,并拓展作為社會治理信息中樞的媒體融合互動發展、國際傳播的跨文化轉向、雙重傳播創新中的文化路徑等理念與方法。

本書認為,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要求媒體融合實現更加開放協同的系統性變革。基于共享互動的多元共創將推動媒體與政府、市場、公眾等多元力量開展更積極的合作與創新。本書被評價為“系統呈現了媒體融合戰略發端時期的歷時性圖景,并深入探索其實踐路徑,與當今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戰略及其實施形成了一種緊密的呼應”。

以下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陳昌鳳教授為該書撰寫的序言《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歷史軌跡與現實鏡鑒》: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值此全媒體傳播格局在新時代深刻演進之際,肖珺教授歷經七載(2014~2020)所著的《朝向系統性變革:新時代媒體融合創新實踐研究》,以實踐為基礎、以問題為導向、以理論為引領,深刻記錄了新時代初期我國媒體融合的起點與過程,并通過極具前瞻性的思考,為我們系統呈現了媒體融合戰略發端時期的歷時性圖景,并深入探索其實踐路徑,與當今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戰略及其實施形成了一種緊密的呼應。
這部著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從我國媒體融合的實踐出發,深入媒體變革的“田野”中獲取豐富的第一手數據,以尋求解決的路徑,是一部扎根中國媒體實踐的原創性研究成果。研究將頂層政策意涵融入中國媒體變革的日常肌理之中,帶著深刻的問題意識去探究傳播技術如何重構工作流程與認知方式,以及媒體融合戰略如何落實于各級新聞機構、媒體人如何理解與適應這場變革、組織機制如何響應等重大而現實的問題。研究以鮮明的“在場感”,實地訪談了多位來自不同層級媒體的管理者和一線采編人員,既關注他們的機制位置,也觀察他們的組織感受,從“田野”一線捕捉聲音與收集資料,展示中國媒體融合的現實及其復雜性,使研究超越空泛的詮釋或經驗總結,深植于中國現實語境,從而探究媒體融合的語境和變革路徑。
這部著作調研、梳理的2014—2020年媒體實踐,是我國從傳統媒體主導向深度融合推進的戰略轉型時期的重要記錄,正如書中所述,時值我國進入一個新時代、發展到新的歷史方位的最初幾年。伴隨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深層變遷,媒體融合戰略興起,它既是一項技術應對,也是一種機制革新,更是一種新型媒體文化的建構。研究對這七年間的關鍵政策、重要節點與核心機制作了系統梳理,涵蓋了頂層設計的階段性演化,也涉及省級乃至地市級媒體機構在落實過程中的自主應變與組織創新的嘗試。這些內容,不只是當時實踐的總結,也將成為理解新時代中國新聞傳播結構轉型的史料資源。研究關注變革的過程邏輯,不僅描述了媒體融合做了什么,還努力回答為何要做、如何推進、受到哪些制約、激發了哪些新能量等問題。這種書寫十分具有歷史感,為未來研究媒體治理、制度變遷與文化建構奠定了鮮活且系統的歷史基礎。
該著作從技術迭代、內容生產、融合記者、社會治理、國際傳播等5個維度展開了論述,這5個維度都與體制機制的系統性變革有著緊密的聯系,亦較早觸及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這個新思維,對應了今天推動系統性變革戰略的關鍵著力點,顯示了其前瞻性的眼光。在技術迭代方面,技術如何改變新聞工作的節奏與結構,以算法驅動的信息分發邏輯如何影響議程設置、編輯權威如何與系統推薦發生張力、基層記者如何適應新勞動流程等,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研究未止步于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更迭,而是敏銳地觀察到亟須突破的難題:如何充分挖掘不同技術的特性與適用性,使信息傳播更加高效、精準與多樣化。在內容生產方面,如何從線性編輯向協同編發轉變,如何從內容采編走向社群運營,如何將新聞產品化,形成具備傳播節奏感與平臺適應性的內容生態,這些需要深入探究。本書圍繞這樣的核心關切:信息技術有效支撐和推動了多元形態的內容生產,數字化敘事與多模態的運用增強了人與人、人與內容、內容與內容之間的交互性,但如何在互動中創作優質的、可持續的、可廣泛傳播的內容?此外,該書深入調查研究了融合記者建設、輿論引導與社會治理的結合以及媒體融合對國際傳播的影響。
總之,這部著作不僅貼近媒體融合實踐,而且將媒體融合作為國家治理體系演化、新聞機制變遷與社會運行邏輯調整的觀察點,不僅為學界提供了扎實的實證材料與理論構想,還為新聞業的實踐者、管理者與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與方法。它為我們理解新時代中國新聞傳播的內在動力與演化邏輯,提供了一個極具現實性的入口。
媒體融合作為國家戰略,正在系統性上下功夫,強調用互聯網思維主導資源配置,全方位推進組織架構、管理流程、運營模式、話語體系、媒體形態、平臺技術等變革。推進主流媒體技術革新,就是要建立有利于新技術使用、新應用創新的體制機制,探索將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運用到新聞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以先進技術驅動媒體轉型,重構媒體融合發展的技術底座。我國媒體生態從分散建設逐步邁向平臺化支撐、底層技術整合,為全流程智能化生產與分發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后續的組織流程革新和績效考核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硬支撐”。在技術升級的同時,制度創新、組織協同不可或缺。
目前,我國正在著力打通各方協同通道,從而提升傳播力和影響力。主流媒體變革只有與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子系統深度適配,才能真正融入國家治理大局,實現媒體與社會輿論的良性互動。這部著作的研究成果,與今日全媒體戰略不謀而合,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愿其能夠助力我國主流媒體在新時代浪潮中不斷破局、穩步前進、保持領先,為建設文化強國與推進新聞輿論現代化貢獻智慧。
優秀的作品未必“老成持重”,卻會以鋒芒觸及要點;深掘的數據未必能悉數呈現,但管窺之間亦能成為鏡鑒。肖珺教授的研究既展示了思維的銳氣,又彰顯了專業的洞察力。她的全球視野和在跨文化傳播領域的深耕也助益這部著作在扎根實際的同時,融入了更高更遠的思考。本人作為肖珺教授的同行、學友和讀者,對于這部著作,有幸先睹為快,并從中獲益良多。相信這部力作對新聞傳播業界、學界乃至管理界的同仁,也都有所裨益。
《朝向系統性變革:新時代媒體融合創新實踐研究》書籍目錄:
緒論 新時代媒體融合的中國進路
第一節 新時代媒體融合的制度設計
第二節 媒體融合的理論思辨
第三節 主要概念
第四節 研究內容
第一章 技術迭代:媒體融合實踐的驅動力量
第一節 迎向5G的全面移動化
第二節 虛擬現實新聞沉浸指標
第三節 基于算法的傳播創新
第四節 衛星遙感技術的新聞應用
第二章 內容生產:媒體融合推動的多元形態
第一節 新媒體矩陣的融合實踐
第二節 災難事件可視化敘事的新關系模式
第三節 重大主題報道中的多模態積極話語
第四節 融合地理敘事的四重維度
第三章 融合記者:新聞工作者的知識成長
第一節 組織變革中的融合記者
第二節 融合記者的全媒體傳播能力
第三節 跨文化能力的必要性及培育
第四章 社會治理:媒體融合的深度轉型
第一節 城市突發危機處置中的話語策略及形象修復
第二節 社會爭議事件中的“后真相”反思及知識傳播
第三節 縣級融媒體在基層治理現代化中的定位、成效與問題
第五章 國際傳播:短視頻的跨文化傳播轉向
第一節 短視頻海外傳播的流行度分析
第二節 短視頻跨文化符號敘事
第三節 傳統文化短視頻的傳播創新
結語 朝向系統性變革的媒體融合與中國社會高質量發展
第一節 開放式遷移的中國傳播生態
第二節 競爭驅動下的技術選擇性采納
第三節 “新聞+”生成的內容連接式創新
第四節 知識成長型的融合人才再造
第五節 作為社會治理信息中樞的互動發展
第六節 國際傳播的跨文化轉向
第七節 拓展雙重傳播創新發展中的文化路徑
第八節 朝向多元共創:媒體融合系統性變革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后記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