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評論員 付勤
9月28日,武昌灣節點提升改造工程、江漢碧道建設工程先后完工,武漢百里長江生態廊道全線貫通。武昌灣1956公園也開始試運行,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1956,這個數字每個武漢人都能脫口而出:那是毛主席第一次橫渡長江的年份。
1956年至1966年間,毛主席18次暢游長江,并多次蒞臨武昌造船廠。站在新貫通的綠道上,江風拂面,鸚鵡洲長江大橋倒映在波光中,一座毛主席雕像靜立江畔,前來打卡的游客都會駐足默誦刻在基石上的《水調歌頭·游泳》——“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這一刻,歷史的長河與現實的江流,交匯成一曲深沉的交響。
武昌造船廠,是武漢近代工業文化的代表;毛主席橫渡長江的舊址,是武漢人的精神坐標。煥新為最新潮流打卡地的武昌灣1956公園,在改造過程中保留了工業機械基座、碼頭、渡口等痕跡,又把與長江、鸚鵡洲大橋相呼應的元素融入景觀設計,既保留了城市記憶,又賦予其新的功能。為保護與傳承這段厚重歷史,項目團隊系統梳理了武昌古城輿圖、近代水文記錄與武船廠史,遍尋散落的地方志和老照片,確保每一處歷史回響都真實可考。
毛主席1956年橫渡長江,選擇武漢作為“中流擊水”的舞臺,絕非偶然。這座城市與長江的關系,恰如大時代不可阻擋的滾滾浪潮,始終在風浪中展現勇氣,在激流中尋找方向。“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早已超越對長江大橋的禮贊,成為武漢乃至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隱喻之一。
作為江城,武漢的城市基因里浸透著大江的浩蕩與滄桑。長江是人們生活的最強背景板——輪船的汽笛,江鷗的鳴叫,晨光到日暮的光影,一座座橋梁,城市的天際線,以及生活在江邊、往來于江上的人們……長江邊的百里廊道,不僅僅是防洪工程和景觀工程,更是一條可以漫步的歷史長廊。它連接起禹功磯的古老傳說和漢陽鐵廠的工業遺產,連接起老建筑和新地標,連接起紅色記憶和日常生活,項目全面完工,還大幅度增強了應對極端汛情的能力,標志著武漢在統籌防洪安全、生態修復與人文休閑領域的探索步入新階段。
當暮色漸合,華燈初上,毛主席雕像在浩蕩長江邊更加沉靜莊重。在他身后,城市正閃爍著活力四射的耀眼光芒。歷史是我們的根莖,既向下汲取厚重的養分,又向上生長出全新的枝葉,在這個日落新機位,人們能再一次看見,長江賦予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橫渡未知的勇氣,極目遠方的視野,以及云卷云舒的胸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