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訊(通訊員彭剛志、王瑞琪)近日,大老嶺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團隊聯合湖北博得生態中心、南京師范大學,在保護區開展兩棲爬行類動物多樣性調查過程中發現一種未知的角蟾科布角蟾屬兩棲動物,經形態特征比對和分子系統發育分析,確認為一新物種,并根據發現地命名為“大老嶺角蟾”(Boulenophrys dalaolingensis Wang, Chen & Liu, 2025),這也是以“大老嶺”命名的首種脊椎動物,相關研究成果于9月26日發表于國際動物分類學期刊《ZooKeys》。

大老嶺角蟾雄性(通訊員 陳璐 攝)
據了解,大老嶺角蟾棲息地位于海拔1380-1650米的山地亞熱帶針闊混交林下的溪流中,周邊有草叢,繁殖季節為5月,成年角蟾體型中等(雄性SVL≥49.9mm,雌性最大個體不超過60.0mm)。該物種存在明顯的雌雄異型現象,雄性具有單咽下內聲囊,在第一、第二指的基部具有明顯的灰色婚墊,其上著生粗壯而密集的黑色婚刺;雄性具寬的趾側緣膜,而雌性具有較窄的趾側緣膜。雄性生活時背部呈橄欖綠色,雌性呈現為棕色;兩眼之間有倒三角形褐色斑點;背部有V形脊,有褐色斑點,股、脛背面有橫帶;上下唇有數條深褐色和白色縱紋;后肢腹面呈鮮艷的紅色,有多數白色顆粒。
大老嶺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陳邦清表示:“大老嶺角蟾的首次發現不僅豐富了角蟾科布角蟾屬物種多樣性,也為鄂西地區兩棲動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提供了重要依據。”目前,大老嶺保護區共記錄布角蟾屬物種3種,分別為巫山角蟾、大老嶺角蟾和長陽角蟾。下一步,科研人員將持續調查大老嶺角蟾分布與種群情況,進一步探究其生態特性、繁殖特點以及和其他物種的聯系,為接下來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大老嶺角蟾雌性(通訊員 陳璐 攝)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