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漁獵齊哥”視頻截圖
湖北日報評論員 張雙雙
貴州畢節黔西市一處天然溶洞遭人為排污,幾條管道污水直排洞內,“垃圾至少有10層樓高”。無獨有偶,今年6月,湖南張家界慈利縣也曾曝光過類似溶洞污染事件。兩起事件后續處置如出一轍——推進垃圾清理、查尋污染源頭、消除問題隱患,同時舉一反三,對轄區內其他區域開展排查整治。
不可否認,舉一反三是應對問題的有效思路。從解決“一個問題”出發,發現“一類問題”,進而尋求共性解決方案,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規定,這體現了鮮明的問題導向和科學的工作方法。尤其是面對地震、洪澇等客觀因素引發的自然災害,舉一反三,排查風險隱患、完善應急預案,確實是降低災害損失的有效手段。
但具體到生態保護領域,僅靠事后舉一反三,顯然不夠。兩起溶洞污染事件,暴露的不僅是個別區域監管的漏洞,更折射出一些地方在生態保護中“重事后整改、輕事前防范”的慣性思維。每次生態污染事件發生后,舉一反三的表態總能及時出現,為何類似問題仍會反復上演?早在2024年,貴州省已印發《全省加強巖溶洞穴資源管理和生態保護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一洞一策”,建立保護臺賬,加強溶洞管理,但依然沒能堵住生態漏洞。這說明,“老是當救火隊長是不行的”,事后補救的力度再大,也難以抵消事前監管缺失造成的損失。
生態系統的脆弱性與不可逆性,決定了生態保護必須堅持“預防優先”。溶洞作為億萬年地質演化形成的獨特生態系統,不僅是珍稀動植物的棲息地,更是重要的地質遺跡資源。一旦遭到污染,水體凈化、土壤修復、生物多樣性恢復往往需要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時間,部分損害更是永久性的。事后舉一反三本質上是亡羊補牢,即便排查出其他隱患,那些已經發生的污染,對生態環境、周邊群眾生活造成的影響,已然無法挽回。
生態保護,功夫應下在平時。將事后“舉一反三”的對應姿態,嵌入前置性的常態監管中,這類問題想必會減少很多。一開始就應奔著問題積弊去,把最突出的問題揪出來,把長期積累的存量問題挖出來,注重從制度上查缺補漏,既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又注重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努力做到“完善一套制度,解決一類問題”,構建起完整的生態保護鏈條。
天然溶洞遭污染,不是首例,能不能成為最后一例,關鍵在于一些地方能否轉變工作思路,變被動應對為主動防控。切忌平時對短板問題選擇性忽視,或是抱著僥幸心理捂著拖著,等“小管涌”變成“大塌方”時后悔莫及、措手不及,只有不斷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創造性,抓源頭、抓苗頭,才能防范風險發生、矛盾疊加,守護好綠水青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