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北日報評論員 常少華
9月28日,武漢市武昌區武船片區長江堤防改造及江灘環境整治工程完工,工程內的武昌灣1956公園將于10月1日正式開放,標志著武漢百里長江生態廊道“最后一公里”實現貫通。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該片區采用“織補”手法,甄別、保留并加固原歷史構件,將工業遺跡藝術化地融入整體景觀中。這種最小干預的“織補”手法,在廊道其他段落也得到巧妙運用。例如,漢口段保留著上世紀碼頭遺跡,武昌段把防汛倉改成藝術空間,“城市之心”南岸嘴“生態留白”,青山江灘岸線化身“海綿江灘”。
“織補”意味著不搞大拆大建,用細膩、精微的筆觸,讓綠道、江灘融入城市肌理。過去,在一些地方的城鎮化過程中,大挖大填,大拆大建,違背自然規律的過度干預,做得越多,往往破壞越多。城市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自然系統有其復雜性和自我修復的能力,只有順應自然、敬畏歷史,以配角而非主導的方式參與生態改造,寧可多做減法也不透支資源,讓自然做工、讓城市呼吸,才能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一段江堤通過“織補”,由過去的防洪堤壩,同時成為市民散步的觀景臺、小動物棲息的家園、承載城市記憶的文化長廊,是用最少的投入成就了最多的美好。前不久離世的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創始院長俞孔堅教授曾提到,城市的生態改造需要向農民學習,“農民最懂得用最少的投入來獲得最大的收益,順應自然的地形造田,用自然的雨水灌溉,選最適應的作物播種,然后收獲”。近日,在武漢舉辦的2025“大河對話”上,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學會主席菲利普·顧博維爾在談到水安全的創新治理時,也提出“要用更少的資源成就更多的事情”。
在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以少謀多”是發展理念的創新。這不僅是基于對資源的珍視,還是源于古老智慧、面向未來文明的生存哲學。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要讓城市融入大自然,不要花大力氣去劈山填海。”“以少謀多”是以一種戰略性的克制謀求深遠持久的發展,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有所為也有所不為,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如何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和資源約束趨緊的挑戰?用最精巧的構思,喚醒萬物內在潛能,讓自然、歷史與城市人文在一個和諧的系統中共振共生,是一條既優雅又有效的出路。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