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嚴芳婷
今年,武漢社區學院連續舉辦11期全市社區黨組織書記“牢記殷殷囑托·建功英雄城市”專題培訓班,通過開發系列精品課程、創新教學方式、強化跟蹤問效等,將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社區治理現代化的實際成效。
學院創新開設“書記講給書記聽”理論課,邀請總書記考察過的社區黨組織書記現身說法,用貼近基層的語言解讀創新理論。打造“沿著總書記考察的足跡”現場教學點,組織親歷者講述細節、分享實踐。根據老舊型、綜合型等不同社區特點,定制培訓內容,邀請對應類型的優秀工作者精準授課。設置“書記講+學員問+專家評”互動環節,促進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
系統培訓不僅讓理論學習的“根系”扎得更深,還催生了創新實踐的“枝葉”蓬勃生長。社區書記們將所學所悟轉化為服務群眾、破解難題的金鑰匙,在理論宣講的前沿和社區治理的一線展現新作為。
“百姓話”講活理論,宣講更有溫度
“當醫療技術觸達極限時,志愿者的溫度可以多延續一厘米。”近日,在武漢市江岸區百步亭社區的“微黨課”上,71歲的黨員志愿者朱鳳清深情分享“抱抱團 幫幫鄰”志愿服務隊幫助癌癥患者走出困境的故事。這場由百步亭社區黨委書記王波帶頭,苑區書記、網格員、志愿者同臺宣講的黨課,將宏大理論化為可感可知的“身邊事”、通俗易懂的“百姓話”,讓黨的創新理論如春風化雨,浸潤人心。
龍華庭黨總支書記李娜是其中的積極實踐者。在她的黨課中,沒有艱澀的術語,而是用“綠色驛站”從荒地變花園的鮮活案例,生動詮釋了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治理理念。
李娜宣講能力的提升,得益于一次印象深刻的現場學習。在武漢社區學院組織的現場理論教學中,她走進青和居社區。“一位居民志愿者站在社區展館里,用親身經歷講述變遷,那是一堂最動人的黨課。”這次經歷讓她豁然開朗:宣講的主角未必只能是書記,社區能人、親歷者同樣擁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回來后,她大力發動樓棟黨小組長、文藝達人等居民骨干,在亭臺樓閣、文化廣場等微空間開展宣講,讓黨課真正扎根群眾。
社區學院不僅帶書記們走出去學,更把優秀榜樣請進來教。課堂上,“紅巷爺爺”鄧廣東分享了如何將3萬字黨史材料消化成“家常話”,讓紅色故事點亮信仰之光;他們創新移動課堂,用湖北大鼓、情景劇等形式,把固定講堂變成隨處可學的風景線。這些鮮活的實踐案例,為社區書記們打開了理論宣講的新大門。
從百步亭的百姓話到“紅巷爺爺”的家常話,社區學院通過案例教學、實地觀摩、榜樣授課等多元化方式,著力提升全市社區書記的理論轉化能力和群眾溝通能力。
“金點子”落地生花,治理更顯效能
武昌區中南路街道小劉家灣社區,一片曾經閑置的社區邊角地,如今成了年輕人爭相打卡的“寶藏地”。草坪、咖啡店、夕陽茶社、手作面包店……藏在老家屬院里的“微山·66號公園”,憑借治愈系的美學設計和煙火氣,悄然出圈。
“閑置角落成了推窗見景的公園,鄰里關系更暖了!”居民感慨。這一變化源于小劉家灣社區與湖北省建筑設計院共同推動的“微改造”項目。通過線上線下問卷、主題活動征集意見,設計師們將廢棄空間打造成“共享友友”花園、風物咖啡店等場景,引入品牌機構與小微業態,探索出“政府引導、專業介入、居民參與、市場運作”的社區空間有機更新路徑。
項目成功的背后,還有一段“走出去、帶回來”的故事。今年5月,小劉家灣社區書記湯赫參加武漢社區學院組織的專題培訓班,赴深圳學習基層治理新思路。深圳光明社區治理服務聯合體“居民點菜、黨委接單、聯盟做菜”的多元參與模式讓他深受啟發。
湯赫將深圳經驗融入社區實踐,組織2986戶居民入戶調研,倡導產權人、社會資本、政府資源多元共治,讓居民從治理的旁觀者轉變為策劃者。
目前,小劉家灣社區正分批推進24個微改造項目。其中微山驛站、社區花園等3個項目已投入運營,創意工坊、面包冰淇淋店成為年輕人熱衷的社交據點。未來,幸福食堂、青年公寓等更多功能空間也將陸續落地。
“武漢社區學院搭建的學習平臺,幫助我們將一線城市的創新理念帶回來,真正轉化為居民家門口的幸福。”湯赫說道。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