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楊文漪 張競恒
“今天的武漢比過年還熱鬧!”這句在人群中迸發的感嘆,道出了市民游客的共同心聲。
10月1日,武漢高新大道。23輛“河山添錦繡”主題花車如移動的畫卷緩緩駛過,十萬市民的歡呼匯聚成對祖國最深情的告白。
這場盛大的巡游,由無數普通人的熱切身影共同寫就。這片歡樂的海洋,由無數個體的熱情涓滴匯聚而成。

一個人的“深度游”:望遠鏡里的國家盛景
臉上貼著國旗、手持專業望遠鏡的張先生,是清晨從武昌專程趕來的“頭號粉絲”。為搶占前排的觀演位置,他不到清晨7點便已出門,跨江趕到光谷。
“這可是難得一見的大慶典,必須要有儀式感!”他拍了拍手中的望遠鏡,笑容爽朗。巡游過程中,他時而隨著人群高聲歡呼,時而熟練地舉起望遠鏡,進行著他的“深度觀賞”。

“用這個看,細節一覽無余!”他興奮地分享著他的發現,“英歌舞演員臉上的油彩,苗族銀飾隨著步伐搖曳的光澤,甚至花車上‘豚寶’俏皮的表情,都看得清清楚楚!這種震撼,不到現場絕對感受不到!”對他而言,這不僅是一場巡游,更是一次用雙眼珍藏的、關于國家繁榮與文化昌盛的生動記憶。

一家人的“團圓禮”:四世同堂的溫暖守望
同樣深情的還有呂美玲女士一家。為了這場盛會,呂美玲“總動員”。84歲的奶奶提前兩天就從老家被接到武漢,今天清晨,一大家人扶老攜幼,帶著3個孩子,其中最小6歲,一行8人搬著小板凳早早占據了最佳觀賞位。奶奶精神矍鑠,當《洪湖赤衛隊》《紅色娘子軍》等經典旋律響起時,她眼中泛著淚光,仿佛回到了那段崢嶸歲月。

而孩子們則完全沉浸在“動漫萌寵”和“國漫小隊”的童趣世界中,興奮地手舞足蹈。呂女士感慨道:“從奶奶熟悉的革命經典,到孩子們喜歡的現代動漫,再到那些精彩的非遺表演,這場巡游就像一條紐帶,把我們一家人的情感和對祖國的祝福緊緊連在了一起。能看到這樣壯觀的場面,我們提前再久的等待都值得!”

一座城的“未來夢”:坐在爸爸肩頭的“觀景臺”
居住在關山大道的黎女士一家,是這場城市慶典最忠實的觀眾之一。凌晨4點,興奮與期待便喚醒了這個家庭。“像是心里裝了個小鬧鐘,”黎女士笑著說,“孩子念叨了好幾天,我們索性就早點起來準備。”
他們二年級的女兒特意穿上了自己最心愛的裙子,裙擺像一朵盛開的鮮花。她牽著父母的手,隨著人流匯入高新大道那片逐漸沸騰的紅色海洋。爸爸用堅實的臂膀,為女兒架起了“全場最佳觀景臺”。當氣勢恢宏的花車與歡騰的非遺方陣緩緩經過時,女兒坐在爸爸肩頭揮舞著國旗,眼睛亮晶晶的,仿佛盛滿了整個節日的星光。
“能讓女兒坐在爸爸的肩膀上,看見這么繁榮昌盛的祖國,這就是我們能帶給她的最好的國慶記憶。”黎女士按下快門,將這一幕定格。這一刻,小家的幸福與國家的華誕,在晨光中緊密相連。

一份跨越國界的“驚嘆”:初識中國第一課
這份國家的繁榮與文化的魅力,同樣感染著初來乍到的國際友人。來自巴基斯坦的哈森是中國地質大學的博一新生,對于初到中國的他來說,這場巡游是他感知現代中國活力的“第一課”。站在高新大道旁,他被眼前“人山人海”的歡慶場面和震耳欲聾的歡呼聲深深震撼。“太不可思議了!這里的現代化程度和人們的熱情都超乎我的想象!”他興奮地用手機記錄著每一輛花車,尤其是看到“動漫萌寵”花車上全息投影的國漫角色時,他連連稱贊科技的酷炫。

這場文化盛宴也激發了他探索武漢的濃厚興趣。“我早就聽說黃鶴樓和長江江灘非常有名,這次親眼看到了武漢的活力,國慶假期我一定要去這些地方走走看看,深入了解這座城市的底蘊。”

在這場盛典中,每一個家庭的守望、每一個孩子的歡笑、每一位市民的專注與每一位國際友人的贊嘆,共同構成了這座城市最動人的風景。據悉,巡游花車后續將在全市多地展示,將這份節日的歡欣與文化的魅力,長久地延續下去。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