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游客漫步在武昌灣1956公園 攝影: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李輝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訊(記者潘錫珩 胡勇謀)10月1日,武漢市武船片堤防改造及江灘環境整治工程竣工,該工程核心節點武昌灣1956公園正式開放迎客,標志著武漢百里長江生態廊道全面建成開放。
同日完工的漢江碧道,長約2.2公里,西起龍王廟,東至武漢關碼頭。兩段新建江灘的開放,標志著武漢三環線內長江、漢江岸線最后兩處“斷點”被打通,兩江四岸“濱江畫廊”建成長度達83公里,總面積840萬平方米,實現了百里長江生態廊道的全線貫通。
1日上午,武昌灣1956公園內國旗招展,游人如織。這段江灘雖然只有1.1公里,但景觀精致,亮點眾多。家住武昌區解放路的市民張禮國,一大早和家人來這里打卡游玩。這位“老武漢”說:“以前,這里是武昌造船廠的基地,并不對外開放。武船搬遷后,2023年3月,這里啟動了綜合整治行動。”
來自武漢市水務局的消息稱,武漢的江灘建設始于1998年洪水后的堤防整治。從著名的龍王廟險段改造開始,這座城市便開啟了“退生產、進生態”的探索——漢口江灘一期搬遷58家企事業單位,拆除9.6萬平方米阻水建筑,將險灘變成市民親近長江的樂園。2020年啟動的百里長江生態廊道工程,更將這種探索升華為系統實踐,16個重點項目陸續展開。
楊泗港都市T臺項目將廢棄貨運碼頭進行改造,變身水岸秀場、運動樂園,留住“碼頭記憶”;南岸嘴節點提升項目,則在保留南岸嘴“留白”的基礎上進行景觀整修,構建宜人生態公園格局……不同時期先后建設的江灘各具特色,讓“護一城凈水,繪兩江畫廊,顯三鎮靈秀”的愿景逐步變成現實。
9月27日,埃及旅游和考古部部長助理阿邁德·瑞和馬在考察漢口江灘時表示,市民能如此自由地親近河流,這種人與水共生的智慧,為尼羅河融入現代城市生活提供了生動參考,對全球大河沿岸城市具有借鑒意義。
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通過高水平環境保護,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武漢市規劃研究院副院長李海軍表示,武漢百里長江生態廊道是全世界知名城市中濱水公共步道長度最長、開放空間面積最大的江灘公園,是踐行長江大保護的生動答卷,堪稱世界級的濱水空間典范。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