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浸式真人全息舞臺劇《遇見·勾踐劍》(湖北省博物館供圖)
湖北日報評論員 常少華
今年國慶期間,各地博物館正前所未有地火爆起來,“一票難求”成為常態。以湖北為例,國慶黃金周前三天,湖北文物系統管理的129家博物館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單湖北省博物館,日均就有2萬多省外游客入館。
國內博物館整體“升溫”背后,是博物館給人的印象正在悄然改變。博物館的姿態不再“高冷”,而是學會了“俯身向下”,離大眾越來越親近了。
過去,在許多人的印象里,博物館常常是冷清安靜的,其自帶的認知門檻令很多游客望而卻步,仿佛博物館只是部分專業人士或歷史文物愛好者的選擇。那些珍貴的文物就靜靜“躺”在那里,好似和看客無關。一些人走進去,難免會心生距離感。
其實,博物館作為記錄歷史的地方,其收藏的許多珍貴文物,在過去也大多是古人的日常用品,如鍋碗瓢盆等;其承載的很多人物和故事,仍然能在當代找到共鳴、帶來啟發。理解了這一點,現在與過去就有了連接點,也有了情感點。博物館的改變也可以從這里開始。
如今,博物館正在走向娛樂化,變得有溫度感、有人情味。這些文物不再“沉睡”,而是通過有趣豐富的形式“活”起來了。許多博物館不再只是固定時間開放,而是相繼增開夜間展覽時段。
在湖北省博物館,游客戴著VR設備“走進”曾侯乙編鐘的世界;在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年輕人親手織造蜀錦;在洛陽古墓博物館,夜游劇本《古墓探秘·千年幽語》場場爆滿。
通過全身心的參與感,冰冷的歷史變得可觸摸、可感知,極大增強了游客體驗的黏性和記憶度。同時,通過技術手段和敘事創新,文物背后的“人”和“事”被激活,游客與歷史人物、古代工匠產生了跨越時空的情感共鳴。當博物館不再只是可以“看”,還可以“玩”,走進博物館的人群自然更多樣,人們在這里的獲得感和體驗感也會更多。
博物館不是冰冷體質,而是溫熱體質。當歷史沉淀的痕跡展現在我們面前,應該是能讓我們感慨萬千。博物館需要具備這種翻譯的能力,不只是為了展陳文物而存在,而是可以打開人們的想象力和情感世界,讓人們看到現在與過去的碰撞與結合。這也是博物館從以文物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的轉變。在這個轉變中,不能忘記的是,別因過度娛樂而消解了文物本身的厚重性。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