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宋蘭蘭 陳軍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設有“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專題,系統闡述了建設美麗中國的重大意義、重點任務和實踐要求,對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湖北是長江大保護的“立規之地”,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格局中具有至關重要的戰略地位。學好用好這部重要著作,要求我們從中汲取推動美麗湖北建設的智慧力量,奮力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湖北篇章。
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
守牢美麗湖北安全底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把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前提和基礎,自覺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并強調“守牢美麗中國建設安全底線”。這些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自然生態系統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不僅關系到自然環境的可持續性,還直接影響著高質量發展的潛力、后勁與民生福祉。
湖北是長江干線徑流里程最長的省份,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三峽壩區所在地,肩負著“一庫凈水北送、一江清水東流”的重大責任。建設美麗湖北,首先要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之間的關系,縱深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健全完善生態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完善地方性法規和政策,落實“河長制”和“湖長制”,強化日常巡查和監管,確保河湖水質持續改善。加大對河道非法排污等涉水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確保河道生態環境不受破壞。重點推進長江經濟帶的生態修復工程,強化沿江區域的水資源管理與污染治理,確保“長江水清”??茖W布局三峽庫區、江漢平原和鄂西山區三大“平急兩用”生態功能帶,構建一體化生態網絡,有效應對極端氣候事件,保障水安全與生物多樣性安全。發揮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的導向、激勵、約束作用,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植樹造林、濕地保護等專項行動,加強長江生態保護治理,推動碳排放達峰行動,共建綠色美麗城市圈,將長江大保護轉化為豐富多樣的省域實踐。
加快產業發展綠色轉型
推動生產方式深刻變革
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是美麗中國建設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產業綠色轉型不僅是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態環境的內在要求,也是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重要契機。在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中,只有加快轉型步伐,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綠色環保產業、現代服務業,才能激活我國產業發展綠色動能,實現經濟與生態的雙贏局面。
湖北省是中部地區的重要制造業基地。建設美麗湖北,要將培育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綠色生產方式變革的關鍵杠桿,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價值鏈的各個環節,把應對氣候變化、新污染物治理等作為國家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重點領域,狠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大綠色技術研發投入,推動鋼鐵、化工等傳統產業向綠色低碳方向升級,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和清潔生產工藝,以降低能耗和排放。推動產業鏈綠色化,構建綠色供應鏈價值鏈。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充分利用湖北豐富的水資源和地理優勢,推動水電、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項目的建設,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健全政策法規,鼓勵企業創新綠色技術和管理模式,打造綠色產業示范區,形成以產業綠色轉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良性循環。
搶占科技創新戰略高點
自立自強突破制約瓶頸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綠色低碳科技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科技支撐,“推進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把應對氣候變化、新污染物治理等作為國家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重點領域,狠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當前,綠色技術創新已成為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內容,而我國在相關領域仍面臨著“卡脖子”風險。只有不斷推動綠色低碳科技的自主創新,才能不斷提升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效率,有效應對全球綠色競爭帶來的挑戰和危機,從而贏得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
作為科教大省,湖北擁有以科技創新資源激發綠色自主創新的顯著優勢。建設美麗湖北,要盤活富集的資源、人才本底,依托自主創新構建“場景—中試—產業”的融合機制,做大做強科技力量的矩陣,統籌綠色低碳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創新、科技轉化及產業化的全鏈條各環節,為湖北構建綠色低碳的現代產業體系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建設多層次、多領域的創新平臺,以激發科研機構與企業的創新成果轉化潛力。撬動社會資本設立“耐心資本”基金,為初創企業的綠色技術投資提供適度的風險應對保障,支持高性能裝備、智能機器人和綠色制造等綠色低碳技術的本土競爭優勢,推動“湖北制造”轉向“湖北智造”,在全球綠色科技競爭中彰顯湖北智慧。廣泛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技術,加快構建智慧高效的生態環境管理智能體系,以數字智能技術賦能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為美麗湖北建設提供堅實的科技保障。
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
培育生態文明社會風尚
積極健康的社會風尚體現著社會成員的精神面貌,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教育熏陶和示范引導的作用。抓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也要靠精神。只有積極培育生態文明新風尚,引導公眾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建立全社會綠色低碳、簡約適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美麗中國建設才會獲得不竭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時,要求我們“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確保江湖安瀾、碧水東流、凈水北送”。支點建設,必須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全省應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的社會風尚,引導公眾將建設美麗湖北轉化為自覺行動,在美麗中國建設偉業中展現湖北擔當。開展全省范圍的生態文化建設,深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普及與傳播,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弘揚主流生態文明價值觀。培養公眾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生態意識,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行為準則和價值理念融入社會各個層面。推動綠色消費,鼓勵綠色購物、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建立綠色社區示范點,完善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公共交通的綠色轉型。建立激勵機制,用好碳普惠平臺,推廣“武碳江湖”,將綠色行為與“綠幣”獎勵相結合,激發公眾參與綠色生活的積極性。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決策機制,加強省級生態環境督察,及時披露各類環境信息,健全生態環境輿論監督和舉報反饋制度,促進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夯實美麗湖北的群眾基礎。(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