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木森
老觀湖是漢北河大堤與三臺湖西堤夾持保護下幸存的一處原生態濕地,遺傳了漢北之水洪荒野性的基因。這幾年,得益于“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滿湖蘆葦瘋長,蘆花張揚,已然長成當年蘆葦蕩“柴山”的模樣。
老觀湖泥深水淺,水生植物豐富。蘆葦、蒲草、篙包、菱角、蓮藕、扁擔草、蝦腥草、水禾子、牛尾巴草交錯生長,各得其所。每年春夏之交,各種植物蓬蓬勃勃,幾乎擠破高高的湖堤,老觀湖綠浪翻滾,鳥叫蛙鳴,生機無限。
秋天,尤其深秋時節,水冷草枯,落葉飄零,湖面開闊了不少,枝枝葉葉也漸漸歸于寂寥。只有蘆葦頂著潔白輕盈的蘆花迎風搖曳,霜冷雨疏,蘆花卻越搖越多,越搖越繁榮,直到把整個老觀湖搖成蘆花的世界。近岸湖灘洲嘴,蘆葦依堤腳長成一線長廊,隔著水面再漸次散開,有的長成一堆,有的簇成一篷,有的擠成密不透風的葦墻。蘆花長可盈尺,細長的花絲綴滿毛茸茸的籽實,輕柔飄逸地呈束狀盛開,像京劇旦角的水袖,隨風上下左右,曼妙起舞,美輪美奐。然后,大片蘆花如巨瀑奪崖,翻著白浪,飄飄遠去。枯黃的蘆葉沒有墜落的打算,有風沒風都在蘆叢中颯颯鳴響,有別于桃花和杏花作成的“花海”,老觀湖蘆花鋪成的花海,永遠是載歌載舞的熱鬧景象。
湖心小洲上,幾叢蘆花直指藍天,露出了澄澈的湖面,碧水倒映著白云的身影。陽光明媚,水靜云移,時而蔭翳了明亮的湖面,時而明亮了水中的花影;時而白云與花陰朦朧,時而一個小小的漣漪又將倒影扯碎。遠遠望去,分不清是云是花,只覺得云有多好看,花就有多好看,云有多清淡,花就有多高潔。
遠處神秘土臺上的蘆葦,大約得了老觀湖的靈氣,長得像隆起的小山。飄飄揚揚的蘆花如雪花一樣覆蓋了山頭,弄出了一幅水鄉澤國風雪彌漫的肅殺景象。有一首不知是詠雪還是詠蘆花的即興詩:“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皆不見。”分明一枝蘆花牽手雪花,相擁起舞,直舞成天旋地轉的曠野圓舞曲。秋風漸緊,薄霧冥冥,老觀湖蠻心不改,野興猶存的云水之間,蘆花似雪,雪舞蘆花乃天地造化,是蘆花書寫的不老乾坤,是混沌初開洪荒朦朧的一抹遺風。
蘆花是有精神的生靈,不擇地而生,不爭春而開,不曾擠進花譜,卻信守花期,在殘荷沉醉、雪舞蒼穹時,作為“第二森林”的蘆蕩葦海慷慨點燃生命激情,給天地人間帶來最純凈透明的顏色和光澤。
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和漢奸對新四軍五師根據地實施殘酷的經濟封鎖,以“私鹽”“通共”的罪名濫殺無辜,阻斷了根據地的鹽路和財源。那些投身革命的應城老礦人深諳峒商黑白兩道的生存法則,在五師首長的支持下,新四軍應城“礦整會”先后在灣上等河碼頭組建柴行,掌控峒商熬鹽的柴路。然后,動員湖區民眾拒絕蘆柴交易,不賣蘆柴給峒商,應城西北兩山數千支熬鹽爐被迫熄火停爐達兩月之久。在談判協商的過程中,被稱為“愚大少”的紅色峒商大發感慨:“不信白晶晶的蘆花換不開白花花的食鹽!”迫使峒商與抗日軍民達成著名的“蘆鹽交換”協議,規定每擔蘆柴換六斤食鹽,先鹽后柴,專行專路。僅此,新四軍五師根據地每年可換鹽240余萬斤,收取管理費6萬多銀元。應城抗日軍民以白晶晶的蘆花為武器,在烽火連天的抗日戰場,打了一個大勝仗。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