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百里長江生態廊道,在這個黃金周首次畫圓。(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攝)

武漢百里長江生態廊道示意圖。(制圖:楊文漪 段雨欣)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楊文漪 黃磊 楊然
10月5日,天氣晴好,武漢人潮涌動。黃鶴樓上游人如織,江漢路上摩肩接踵,東湖畔笑語盈盈。
若將鏡頭拉高,越過熙攘的人群,一幅更為宏大的畫卷正在兩江四岸間徐徐展開——百里長江生態廊道全線貫通,首次以完整姿態迎接八方來客。
從空中俯瞰,這條綿延82.89公里的生態廊道宛如一幅世紀長卷,沿江鋪展。南岸嘴的靜謐,漢口江灘的熱鬧,楊泗港的活力,武昌灣的厚重,洪山江灘的野趣……在這個黃金周里,每一段江灘都在向游人講述著不同的故事。
起筆:從守江到圓夢“親江”
“吹著江風看著江景,還能品嘗地道的武漢美食,這里太適合放松了!”10月3日傍晚,漢口江灘永清門,來自長沙的李女士在觀蘆棧道上發出贊嘆。她身后,長江二橋與對岸高樓映入晚霞,游客如織。
這里是武漢百里長江生態廊道的起點,也是武漢人“江灘夢”開始的地方。
從1998年特大洪水后的龍王廟險段治理,到2002年漢口江灘一期開放引發“到江邊玩”的全城熱潮,再到2020年武漢百里長江生態廊道工程啟動,武漢用近30年時間,完成了一場從“防洪屏障”到“世界級濱水空間”的深刻嬗變。
在這個黃金周,漢口江灘如同一個熱情好客的“城市客廳”,以其成熟便捷的服務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展現了濱水空間與城市功能的完美銜接,用藝術展覽、戲曲嘉年華和露天影院等,熱情擁抱每一位游客,講述著武漢從“守江”到“親江”的圓夢故事。
承轉:工業記憶的當代轉身
順江而下,畫卷的筆觸從繁華都市的融合,轉向工業遺存的活力新生。漢陽的楊泗港江灘,曾是機器轟鳴的老碼頭,如今變身成為運動休閑的“都市T臺”。巨大的龍門吊下,籃球撞擊地面的聲音砰然有力?!按抵L打球,真是愜意!”國慶假期,張先生與老同學在此重逢,揮汗如雨間,仿佛回到了學生時代。
幾年前還略顯荒蕪的工業遺址,如今已蛻變為充滿藝術感的運動天堂。金色的楊泗港大橋下,游客們仰望“垂簾雨幕”的奇觀;橋頭堡下的知音文化市集,咖啡香氣混合著江風,為老工業區注入了全新生命力。
渲染:野趣與本真的底色
畫卷的墨色繼續暈染,洪山江灘與青山江灘執意要為這幅長卷保留一份原始的野趣與本真。
作為中心城區江灘建設的組成部分,洪山江灘不追求精致華麗,反而以碳化木籬笆圍起的農田、杉影映秋的靜謐空間,為都市人留下了一抹難得的田園記憶。
“在這兒,既能望到大江奔涌,又能找到田園的寧靜?!笔忻駝⑾壬脑挘c出了此處的價值所在。它與串聯起的青山江灘一道,共同構成了一條完整的慢行廊道,讓市民從不同斷面閱讀長江,無論是洪山江灘的荻海棧橋,還是青山江灘聞名遐邇的“海綿”生態理念,都豐富著廊道的生態多樣性,展現著武漢“江湖氣”中那份不加雕琢的豁達與從容。
留白:江與城的呼吸之間
畫卷行至水墨氤氳處,筆鋒陡然一收,迎來了意境高遠的“留白”——南岸嘴。國慶假期的清晨,這里少有喧鬧的人潮,只有打太極的老人、遛狗的市民和縱情高歌的“老武漢”吳勇。
“青枝綠葉,空氣清新,要是外地朋友想找個安靜地方看看江,我一定首推這里?!?0月4日清晨,吳勇指向江心那道清濁交匯的界線,語氣里滿是自豪。
這片被譽為“中國第一角”的寶地,在城市建設高速發展的時期,被極具遠見地保存下來,成了城市核心區珍貴的“呼吸空間”。
當眾多大都市的濱水地帶爭相摩天而立時,南岸嘴的選擇體現了一種戰略定力。它讓奔流千里的長江與漢江在此得以最舒展地“握手”,也讓每一位到訪者,能在這份寧靜中,完成一次對自然偉力的感悟。
這片留白,是獻給長江的敬意,也讓整幅生態廊道畫卷顯得張弛有度、意境深遠。
合龍:歷史與未來的相遇
廊道建設的“合龍”之筆,落在了10月1日正式開放的武昌灣1956公園。它與同期完工的江漢碧道,共同為這項宏偉工程畫上了圓滿句號。
這座由武船舊址蛻變而來的“城市客廳”,堪稱一部立體的歷史教科書。系船柱、歷史塔吊、烈女渡古碑、毛主席雕像廣場……多處精心設計的景觀,將工業遺產、紅色文化與古渡口記憶編織在一起。
漫步親水廊道,觸摸銹跡斑斑的系船柱,眺望橘紅色的鸚鵡洲大橋,仿佛能看見歷史的長河與眼前奔流的長江在此交匯。昔日封閉的生產岸線,如今已成為市民觸摸文脈、觀江覽勝的開放空間,標志著整個廊道從規劃藍圖變為貫通現實的最終完成。
收卷:貫通江岸,擁抱人民
從漢口江灘的繁華起步,經楊泗港的活力迸發,過武昌灣的文化傳承,歷洪山江灘的野趣悠然,至南岸嘴的戰略留白……百里長江生態廊道在這個黃金周首次畫圓。
這幅時代畫卷,起筆于“還江于民”的初心,承轉于歷史與未來的交融,渲染于生態本色的堅守,最終在貫通時刻圓滿收束。
武漢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16個重點項目的“點石成金”,最終實現了“護一城凈水,繪兩江畫廊,顯三鎮靈秀”的愿景。
廊道的全線貫通,不僅連接了地理上的斷點,更貫通了人與城、人與江的情感脈絡。
如今,這條生態廊道年接待游客超5000萬人次,它是城市的綠肺、防洪的屏障,更是武漢市民情感與記憶的載體。
在這個黃金周,母親河以其最溫柔、最豐富的姿態,擁抱她的子民,而江城人民,也用歡聲笑語和悠然步履,為這幅世紀畫卷添上了最動人的色彩。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