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評論員 談牧
中秋月圓,國慶旗紅。當千家萬戶沉浸在“雙節”團圓與出游的喜悅中,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的一紙捷報,為節日里的中國再添“硬核”獻禮:科研團隊通過分子設計,在固態鋰電池固-固界面這一“世紀難題”上打開缺口,實現了離子傳輸與存儲行為的可控切換,成果登上國際學術期刊《先進材料》。
一段時期以來,固態電池被公認為“下一代儲能王者”,但其界面阻抗大、效率低,如同“血栓”阻斷了電流生命線,全球產業界“屢攻不克”。中國科學家跳出“改材料、試溫度”的老路,用聚合物分子“穿針引線”,把傳導與儲能織進同一條主鏈,讓“兩張皮”的界面一體化為“一條心”。思路一變,天地頓寬——這不僅把電池能量密度提升八成,更讓“彎折兩萬次性能不減”成為現實,為柔性穿戴、深空深海等未來場景預留了無限可能。
能源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壓艙石”,電池安全是能源安全的“閥芯”。固態電池一旦規模應用,可從根本上抑制自燃、爆炸等風險,為電動汽車、電化學儲能、智能終端穿上“防爆衣”。這也意味著更輕薄的手機、更長續航的電動車、更安全的儲能電將從藍圖走向量產,為我國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深海深空裝備提供“中國電芯”的底氣。

同樣令人振奮的是,還有一系列大國重器的突破性進展,為這個假期增添了別樣的科技亮色。中國核聚變裝置BEST建設取得關鍵突破,重達400余噸的底座成功安裝就位,將用來承載總重約6700噸的BEST主機;全球首個“雙塔一機”光熱儲能電站進入最后調試階段,即將全系統試運行;我國大型民用水陸兩棲飛機AG600“鯤龍”批產第三架機(1103架)總裝下線并圓滿完成生產試飛……這些大國重器如同民族復興的“鋼筋鐵骨”,托舉起節假日里的每一盞燈火、每一次出行、每一聲歡笑。
在這家國同慶的時刻,我們更加懂得:安定團圓的背后,是科技的自立自強;幸福生活的源頭,是無數奮斗者的默默付出。歡樂假期終有盡頭,但科技報國的腳步永不停歇。當創新活力持續奔涌,當科技自信融入民族血脈,必將為中國式現代化征程注入不竭動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