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評論員 常少華
當地時間10月6日,諾貝爾獎委員會在公布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者后,卻無法聯系上獲獎者之一:美國科學家弗雷德·拉姆斯德爾。據報道,失聯的拉姆斯德爾當時正與妻子在靠近黃石國家公園的一個山中露營,進行著“遠離塵囂”的徒步旅行。
愛迪生發明白熾燈需要做上千次實驗,居里夫人犧牲健康在舊棚子里夜以繼日工作,這些課本里的勵志故事形成了不少人對科學家的初印象——他們吃的是平常人吃不了的苦,需要忍受長期的孤獨和枯燥。勤奮、刻苦是一個科學家之所以功成名就的必備品質,但除了這些以外,攀登科學高峰,可以多一些“松弛感”。
搞科研,有坐“冷板凳”之喻,這說的是沉潛專注。但一個科學家也是一個人,很多時候,因為主客觀原因,旁觀者的視野總是被他們的偉大創造所吸引,其生活、工作的全貌,受到不同程度的遮蔽。愛因斯坦喜歡拉小提琴,錢學森也愛好音樂和攝影,這樣的故事,當被視作“邊角料”時,一些人可能還會偏執地覺得,科學家們業余生活的閑趣,是在浪費時間。
親近自然、自由放松的狀態,往往是靈感的土壤,能滋養人的想象力,沉淀一個科學家的德性和心性。世界上有名的創新基地,例如日內瓦湖湖區、華盛頓湖湖區、松山湖湖區、環太湖湖區、西湖湖區還有武漢的東湖科創帶,無一不是把自然風光與科技產業相融合,為科研人員提供可以閑聊散步、探索自然的舒適環境。創新活動不僅僅只能在實驗室、辦公室里進行,也可以在野外、在湖光山色中進行。
偉大的發現往往迸發于不經意的時刻,是天馬行空的,是不受拘束的。此次獲得諾貝爾獎的拉姆斯德爾,研究的是人類健康的“大問題”。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同樣可以幫助他思考這些問題,回到人的本源,回到文明的起點。這并不割裂,而是科學家本就可以在回歸自然、放松身心中汲取到很多智慧和靈感。
這種“松弛感”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并不矛盾,是不必總是為了一個結果而焦慮不安。人類歷史上熠熠生輝的科學巨人,一方面,他們都有自己的愛好和生活,不會被一個未知的結果完全捆住自己。另一方面,他們都懷著崇高的科學理想,有超越功利的平常心,能夠盡情享受科研探索的樂趣。
這樣的“松弛感”并不能只靠科學家自己養成,還需要體制機制的“松綁”。給科學家多一些自由,少一些報項目、發論文、評職稱、爭資源的束縛,讓他們可以不為生計所愁、不為虛名所困,心無旁騖、潛心科研。
目前,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已從2012年的第34位升至2025年的第10位,這意味著我們的創新能力已經具備較好的基礎和水平。科技創新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保持平常心,守住科研的凈土,才能培育起一片創新的生態,新發現、新發明才會源源不斷涌現。如今,我們正處在一個科技創新實現臨界突破的關鍵期,放下對帽子、頭銜、獎項的執念,堅守科學精神,把握創新規律,愛護科研人才,更多的美好就可能如期而至。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