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樂克
風起青天湖,四架無人機幾乎同時升空。螺旋槳的轟鳴在空中交織,飛行員的目光緊盯監(jiān)控屏幕。地面指令員一聲令下——鏡頭切換、圖像回傳、災情建模,一氣呵成。
這是9月底舉行的2025年度湖北省地震業(yè)務技能競賽現場最令人關注的環(huán)節(jié)——無人機災情獲取比武。它不僅是一場技能較量,更是一次對“科技賦能防震減災”新能力的全面檢驗。
無人機“偵察兵”們的任務,是在最短時間內發(fā)現隱患、判斷災情、傳回可用數據。選手熊瑋操作的無人機在90米高空精準鎖定模擬坍塌區(qū);陳卓在地面飛速記錄,“風速0.6米每秒,測區(qū)面積0.15平方公里”;另一名隊友則同時進行數據標注和模型生成。短短幾分鐘,災情圖像便被完整回傳。
屏幕上,廢墟輪廓清晰、裂縫分布一目了然,熱成像點位閃爍著潛在生命信號。評委點評道:“這已經接近實戰(zhàn)標準。”
在這場比武中,無人機的操作精度、數據處理速度、災情識別能力——每一項都與真實救援息息相關。過去依靠人工步測的方式,往往需要數小時乃至更久;如今,3分鐘內即可完成全景勘測。速度的提升,意味著黃金救援時間的延長。
“我們不僅要飛得穩(wěn),更要看得準、傳得快。”來自鄂州代表隊的朱永康說。為備戰(zhàn)這次競賽,他們連續(xù)數月在廢棄工地、丘陵地形反復演練,從飛行前準備到圖像拼接、坐標校正,流程細到每一步。無人機墜落過,設備進過水,但他們始終沒退縮——因為“災情不等人”。
競賽之外,更深的意義在于一種體系的塑造。湖北省地震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全省已將無人機巡測納入地震災情快速研判體系,重點強化“空地一體化”應急處置模式——“地面監(jiān)測員+空中飛手+后臺數據員”協(xié)同作業(yè),構建防震減災的科技防線。
此次競賽不僅比拼技術,更比拼協(xié)同與應變。理論競賽檢驗知識掌握,無人機比武展現實戰(zhàn)能力,流動監(jiān)測儀搭設比拼地面基礎作業(yè)。最終,十堰市、宜昌市、黃岡市代表隊分獲三項團體冠軍。
“通過這次比武,我更深刻體會到科技在防震減災中的力量。”鄂州市選手秦永根說,“我們不是單純在比賽,而是在練一支能在關鍵時刻派上用場的隊伍。”
省地震局震防應急處處長陳軍表示,此次競賽是建設“政治堅定、業(yè)務精通、作風過硬”防震減災鐵軍的重要一環(huán)。下一步,將持續(xù)推進地震業(yè)務技能比武常態(tài)化,推動科技成果落地應用,讓更多“空中偵察兵”成為守護群眾安全的“第一雙眼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lián)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yè)執(zhí)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