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曹彥莉
剛剛過去的這個中秋國慶假期,文旅融合活力迸發,多元體驗撬動消費。當前,文旅融合已成為推動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重要路徑。湖北正大力實施文化創新戰略,整體提升支點的文化影響力。荊楚紅色音樂是湖北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這一文化瑰寶進行現代化轉譯,服務于文旅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紅色音樂的本體特征與精神內核
革命歌謠的調式特征與地域標識。音樂形態上,荊楚紅色音樂多采用民族五聲調式,以徵調式為主,同時融合了宮、商、羽等調式特征;音樂結構上,荊楚紅色音樂常采用“三音列”結構。如沙洋紅歌專輯《喊沙洋》、鄂豫皖邊區的《八月桂花遍地開》等都有很強的地域辨識度,成為荊楚紅色音樂獨特的“聲紋標識”。
歌詞創作的革命敘事與時代語境。音樂歌詞以“革命實踐”為敘事線索,緊扣時代主題。如《黃安謠》《挺進大別山》等作品均以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了革命時期的社會生活和革命熱情,既是革命歷史的“文字檔案”,更是時代精神的“有聲注腳”。語言風格上采用了大量湖北方言和民間口語,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
集體記憶的精神共鳴與時代特征。紅色音樂承載著湖北人民的集體記憶,具有強大的精神凝聚力。從革命年代的動員號角,到建設時期的奮進旋律,再到新時代的傳承載體,始終與國家發展、地方進步同頻共振。如《洪湖水浪打浪》傳唱至今,既保留“軍民魚水情”核心內涵,又在新時代被賦予“生態保護”“鄉村振興”的新解讀,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精神紐帶。
多維融合的現代表達與升級轉換
數字技術賦能,強化VR/AR場景中沉浸式體驗設計。如在洪湖瞿家灣開發“VR重現赤衛隊歌謠”,游客可佩戴VR設備“穿越”到歷史上洪湖漁民支援紅軍的歷史場景;在武漢革命博物館,通過AR 技術讓展品“發聲”,實現“看文物、聽音樂、悟歷史”的多維體驗,讓紅色音樂從“聽覺欣賞”升級為“全景感知”。
跨界藝術融合,實現紅色音樂與高雅藝術融合創新。推動紅色音樂與交響樂、歌劇、舞蹈等高雅藝術跨界融合,提升藝術感染力。湖北交響樂團曾將《再見了大別山》改編為交響樂,演出反響熱烈;湖北省歌舞劇院創排的歌劇《八月桂花遍地開》,融入現代舞美與歌劇唱腔技巧,讓紅色音樂具備高雅藝術的審美質感。
年輕語態轉換,推動說唱組合與電子音樂嫁接轉化。以“紅色音樂+流行元素”實現語態創新,更符合當代年輕人的審美需求。麻城龜峰山“村K大舞臺”將《十送紅軍》改編成電子舞曲,吸引大量年輕游客;武漢有文創公司開發“紅色電子音樂專輯”,制作成適合年輕人跳舞健身的音樂,使傳統歌曲煥發新活力。
文旅場景的敘事重構與實踐承襲
開發紅色遺址實景音樂劇。依托紅色遺址的地理空間,打造實景音樂劇,增強游客代入感。實景劇《我和我的紅安》,將音樂與實景演出相結合,營造沉浸式觀演體驗;在洪湖可以蘆葦蕩為背景、湖面為舞臺,推出《洪湖赤衛隊》實景音樂劇,讓游客坐船感受水鄉風光,沉浸紅色故事。
設計公共場所聲光景系統??稍诔鞘泄部臻g植入紅色音樂元素,營造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武漢江灘設置“紅色音樂燈光長廊”、武漢地鐵2號線的“紅色主題車廂”,將紅色音樂與城市文化空間相結合,增強市民和游客的體驗感和文化認同感。
構建元宇宙音樂劇紀念館。搭建荊楚紅色音樂元宇宙紀念館,拓展虛擬文旅空間。打造“荊楚紅色音樂元宇宙平臺”,設置“虛擬紅色音樂廳”,舉辦元宇宙紅色音樂演唱會,吸引全球用戶參與,實現荊楚紅色音樂的跨空間傳播。武漢XR元宇宙項目《穿越·漢陽兵工廠》,成為傳承紅色文化新載體。
價值鏈條的現代拓展與滲透延伸
打造IP開發體系,做好從音樂作品到文創衍生品的轉化。以荊楚紅色音樂經典IP為核心,構建“音樂+文創”產業鏈。如圍繞《洪湖水浪打浪》IP,開發系列文創產品;針對《八月桂花遍地開》,設計桂花味香薰、音樂筆記本,實現“聽覺 IP”向“視覺、嗅覺、觸覺”多感官文創轉化,延伸商業價值。
塑造研學產品鏈,做好紅色音樂主題的體驗式教育設計。依托荊楚紅色音樂資源,打造“音樂+研學”產品,推動紅色教育與文旅融合。湖北文旅企業推出的“洪湖紅色音樂研學營”、黃岡市開發的“紅色音樂研學路線”,將紅色音樂與革命歷史相結合,讓參與者在音樂中感受革命精神。
立足數字化資產,做好區塊鏈技術支撐下版權運營創新。將紅色音樂數字化,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保護,創造高效透明的運營模式。文旅部門可對《洪湖水浪打浪》《歌唱大別山》等經典紅色音樂版權進行區塊鏈存證,防止侵權盜用;同時搭建紅色音樂數字版權交易平臺,促進荊楚紅色音樂的創新發展。
多種媒體的協同傳承與開拓創新
構建媒介矩陣,做好短視頻平臺與主流媒體的協同傳播。2025年9月“聆聽長江·第二屆長江音樂周”的“優秀民族歌劇選段音樂會”上,《洪湖水浪打浪》作為開場曲,用歌聲講述英雄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致敬革命精神,通過主流媒體的報道以及短視頻平臺的傳播,吸引了許多年輕觀眾的關注。
培育國際視野,做好多語種改編與跨文化音樂詮釋。將紅色音樂進行多語種改編與跨文化演繹,推動荊楚紅色音樂的國際化傳播。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作,邀請外國音樂家以本土樂器演繹荊楚紅色音樂,讓荊楚紅色音樂成為傳播中國紅色文化的“國際語言”。
打造代際傳承,做好青少年傳承與創新的系統布局。構建青少年紅色音樂傳承體系,實現代際接力。2024年舉辦的“湖北省中小學生紅色音樂合唱比賽”,吸引超百所學校參與;支持青少年音樂社團發展,用流行音樂改編紅色歌謠;有計劃培養紅色音樂傳承人,通過代際傳承,確保紅色音樂經久流傳、創新發展。(作者單位:長江大學藝術學院)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