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訊(記者許應鋒 通訊員朱江)北京時間2025年9月26日凌晨2時,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雜志發表《“鄖縣人”頭骨的系統發育定位揭示龍人與丹尼索瓦人的起源》研究論文。論文認為,“鄖縣人”并非直立人,而是與丹尼索瓦人密切相關的龍人支系的早期代表。這不僅對傳統人類演化理論提出了挑戰,也改寫了人類家譜。
近年來,隨著古人類學與考古學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重要標本被陸續發現和命名。其中,一些被正式命名為人屬新物種——納勒迪人、呂宋人、巨顱人、龍人等,它們共同揭示出一個曾經多樣并存的人屬世界。然而,這些新發現化石之間的親緣關系,尤其是它們與已知人類物種,比如智人、尼安德特人、海德堡人、直立人等存在何種聯系,一直是學界爭論的焦點。
1989年5月18日、1990年6月15日、2022年5月18日,在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青曲鎮漢江畔一處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大型曠野遺址,相繼出土3具距今100萬年左右的古人類頭骨化石,分別被學術界命名為“鄖縣人”1號、2號、3號頭骨化石。
主持此項研究的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馮小波是“鄖縣人”2號頭骨化石的發現者之一。他介紹,“鄖縣人”2號頭骨化石不僅有可靠的地質年代測定,更是百萬年前極為稀少的人類遺存,對厘清人類演化譜系具有關鍵意義。由于“鄖縣人”2號頭骨化石出土時已嚴重破碎變形,研究難度極大,最初主要依據其古老年代被暫歸為直立人。
由山西大學、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復旦大學、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單位組成的聯合科研團隊,采用高精度CT掃描與結構光表面掃描技術,清晰識別出“鄖縣人”2號頭骨化石中的裂隙、礦物填充和未變形骨片,隨后通過創新的數字重建方法,根據解剖結構和幾何形態學標志點,以虛擬方式完成了頭骨的精細拼接。
重建后的“鄖縣人”2號頭骨呈現出原始與進步特征交融的形態:低平的額骨和突出的吻部類似更古老的直立人或海德堡人;而扁平低矮的顴骨、更寬的后腦顱以及較大的腦容量,則與龍人以及大荔、金牛山、華龍洞、許家窯等地出土的中更新世人類化石相似。而且,這件百萬年前的頭骨腦容量竟超過1100毫升。
研究團隊以“鄖縣人”作為關鍵校準點,構建出全新的人屬系統演化樹,再借助貝葉斯支端定年法與簡約性分析,推算出各個人類支系的分化時間。研究發現,智人、龍人和尼安德特人這三支分化發生得非常早,“鄖縣人”并非直立人,而是與丹尼索瓦人密切相關的龍人支系的早期代表。
該研究成果,不僅揭示出一個與神秘古人類“丹尼索瓦人”密切相關的新演化支系——“龍人”(Homo longi),更將現代人、尼安德特人與這一亞洲古人類支系的分化時間大幅推前,遠超此前學界共識。
“鄖縣人”并非直立人,而是與丹尼索瓦人密切相關的龍人支系的早期代表,這說明了什么?
“根據這一新的譜系框架,亞洲地區多數中更新世人類化石——包括大荔、金牛山、華龍洞、許家窯、夏河、澎湖及丹尼索瓦洞穴出土標本,以及發現于松花江哈爾濱江段的龍人正型頭骨——都可歸入龍人支系。該支系與智人擁有最近的共同祖先。”馮小波介紹,這表明早在100萬年前,人類祖先就已經分化成多個獨立演化的群體,其分化時間之早、程度之復雜,遠超我們過去的想象。
馮小波說,“鄖縣人”幫助科學家澄清了100萬年至30萬年前這段“中間時期”的人類演化迷霧,同時也提醒我們,關于人類的起源,我們不知道的遠比已知的要多。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