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超”“浙BA”火熱出圈,騎行、登山、攀巖、飛盤等運動關注度日益提高,“跟著賽事去旅行”“票根經濟”掀起消費熱潮……近年來,隨著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人民群眾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高漲,體育產業發展根基日益牢固、結構日漸優化、市場充滿活力,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動力。
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釋放體育消費潛力進一步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加快構建現代體育產業體系,不斷提振體育消費,增強體育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意見》將為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帶來哪些新機遇,對行業產生哪些影響?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業內專家學者。
豐富市場供給
眼下,江西的“贛超”足球聯賽正如火如荼地開展。“每到周末,縣全民健身中心和各中小學校綠茵場上都活躍著大批足球愛好者和觀眾,市民對足球的熱情被調動起來。”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教體局負責人肖彬說,近年來,遂川縣運動氛圍濃厚,籃球、足球聯賽廣泛開展,運動器材、個性裝備銷售額逐年遞增,體育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放眼全國,這樣的景象并非個例。數據顯示,“十四五”時期,我國體育產業增加值以年均11.6%的速度增長,2023年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達1.15%。40個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2020年至2023年居民體育消費總額增長超千億元,體育消費潛力持續釋放。
體育產業鏈條長、覆蓋范圍廣,能有效促進商旅文體健深度融合,對于提振消費信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具有重要意義。今年以來,各地積極探索實踐,涌現出一批商旅文體融合發展的生動案例。“跟著賽事品美食”“體育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等活動豐富百姓日常生活,促進相關產業相互賦能、協同發展。
運動項目日益豐富,冰雪、山地、水上、陸地、航空等戶外運動逐漸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方式。據相關研究機構預測,到“十四五”末,我國戶外運動產業總規模有望突破3萬億元,成為體育產業中增長最強勁的細分領域。
在中國體育產業協會副會長鄭志強看來,隨著我國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體育產業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和帶動作用日益凸顯。《意見》提出行業融合、區域協調、數字賦能等創新舉措,將為體育消費擴容提質提供堅實基礎。
優化產業結構
體育產業活力加速釋放的同時,產業結構也不斷優化。
7月6日至9月2日,“浙BA”共舉辦賽事280場,累計觀賽人數近92萬人次,帶動體育及相關消費超10億元。2024年,我國戶外運動線上消費約2億人次,消費總額超3000億元。飛盤、滑雪、越野跑等小眾潮流運動興起,帶動相關裝備和培訓市場火熱。
體育制造業服務千家萬戶。我國體育器械產品體系逐漸完備,基本滿足了競技體育、大眾運動、運動康復等不同群體、不同場景的使用需求。專業體育展會成為銜接體育產業供需、促進資源對接的關鍵紐帶。進博會、廣交會、服貿會、消博會等重大展會上都專門設立了體育板塊,促進產業資源對接,激發體育消費潛力。
商務部服務貿易和商貿服務業司司長孔德軍介紹,推動體育制造、體育服務、體育文化、體育旅游、體育金融等產業鏈上下游環節深度融合,圍繞體育消費新趨勢、新業態、新模式,豐富展覽展示形式,舉辦各類研討交流活動,打造沉浸式、互動式消費新場景,激發全民體育消費熱情。
鄭志強建議,應圍繞《意見》要求,進一步增強體育產業鏈供給能力,實現供需匹配。相關部門的工作重心應向強化信息引導、維護市場公平和深化權益保護轉變,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大力發展體育服務業,拓展體育產業鏈發展的戰略縱深空間;圍繞青少年、老年人、女性群體等新興及重點人群創造有效體育需求,持續完善體育產品供給。
壯大經營主體
近年來,隨著群眾體育運動意愿增強,催生大量新興業態,如健身服務、體育培訓、戶外運動、智能穿戴等,吸引資本和創業者涌入,經營主體數量呈階梯式躍升。據統計,我國民營企業數量從2012年的1085.7萬戶增長至2024年底的5650.1萬戶。其中,體育類相關企業超72萬戶,其中大部分為民營企業。各類體育市場經營主體正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Keep作為我國較早開始打造線上運動健身的品牌之一,在此過程中直接受益。”Keep運動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李東安告訴記者,面對旺盛的市場需求,企業正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推出更多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創新產品,進一步激發體育消費活力。
“壯大體育經營主體,不僅需要引導國有企業用好用足體育資源,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國際競爭力,更要充分激發民營企業活力,聚焦細分領域形成龍頭效應。”北京體育大學教授白宇飛表示,通過靈活精準運用多種財稅金融政策工具,支持小微型體育企業特色化發展、專業化運營、精細化管理。推動形成大中型國有企業、龍頭民營企業、小微特色企業齊頭并進、優勢互補的現代化體育經營主體格局。
白宇飛建議,可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數字技術,推動供需兩端進行及時、深度、持久交互,為精準識別體育消費需求及其變化,提升體育產業整體效能奠定堅實基礎。
從草根賽事的蓬勃生長到智慧產業的創新突破,從單一消費到融合生態的構建,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隨著《意見》各項舉措落地見效,2030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7萬億元的目標可期,體育產業將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書寫更精彩的篇章。(記者 常 理 林語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