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節龍博物館館藏嵩山百節龍

嚴基樹介紹百節龍博物館館藏

百節龍博物館館藏龍紋藏品

掃碼看視頻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趙德龍 實習生 孫逸凡 通訊員 華俊 張穎 攝影: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趙德龍
2024年12月,隨著“春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源自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燕磯鎮嵩山村的嵩山百節龍,也一同步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殿堂。一項村級春節傳統年俗活動,如何從后繼無人、面臨失傳的困境,一步步破圈突圍、登上世界舞臺?
這背后,離不開一位七旬老人矢志不渝的堅守。他叫嚴基樹,40年來,他潛心挖掘、整理并推廣嵩山百節龍技藝,不僅守護了珍貴的文化根脈,更巧妙地將這一非遺瑰寶與文旅發展相融合,為其注入時代活力,讓古老的龍燈煥發出新的光彩。
近日,極目新聞記者走近嚴基樹,揭開他與嵩山百節龍的故事。
消失近40年的百節龍回來了
在鄂州市臨空經濟區,有一個國家級非遺百節龍研發基地。這里是嚴基樹的工作室,也是國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政策研究實驗基地。
嚴基樹介紹,嵩山百節龍由人工扎制,總長425.58米,其中龍頭高6米多、重100余公斤,需數十人輪班才能保持龍頭直立行進。嵩山百節龍于明朝天啟二年(1622年)首創,至今已歷400余年。
這項制作及舞動的傳統技藝,卻在1947年暫別大眾的視野。到了1985年,時任嵩山村黨支部書記的嚴基樹,在茶余飯后、田間巷陌,從鄉親們的一聲聲念叨中,感受到大家對百節龍的懷念。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讓這條沉睡的巨龍再次舞動起來!
彼時,嵩山百節龍技藝瀕臨失傳,僅少數老人還殘存著破碎的記憶。嚴基樹多次拜訪這些老人,對百節龍的制作工藝與活動儀式進行搶救性發掘。
龍燈送福活動包括百節龍扎制、祭祀、開光、巡游、跑風、占卜、化燈等儀式。其中,僅扎制百節龍就需歷時4個多月,游龍送福更是需要數百名成年男性共同參與。
在嚴基樹的策劃、主持下,嵩山百節龍春節、元宵節游鄉送福活動持續開展,并不斷完善活動的傳承譜系與規范儀式,使其成為鄉情聯系的堅固紐帶。
“每逢春節舉辦百節龍活動,全村老少都非常踴躍,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參加,在外地打拼的鄉親也會趕回來。”嚴基樹說,這條龍,是刻在鄉親心頭的厚重年味,是跨越山海也要奔赴的團圓儀式。
捐出自費建起的兩座博物館
2017年,嚴基樹自掏腰包,建起2座博物館:嵩山百節龍博物館和嵩山民俗文化博物館。
村民們打趣道,別人攢錢給子孫留房產,嚴基樹卻攢了一屋子“老寶貝”。百節龍博物館里,陳列著他耗盡心血收集的1100多件龍文化物品,包括石雕龍、木雕龍、青銅龍、剪紙龍、煙標酒標龍、玉雕龍、陶瓷龍和龍紋錢幣、龍紋硯臺、龍紋刺繡等,當然更少不了縮小版的百節龍。
在許多人眼中,嚴基樹念舊、重情、有擔當;但他自己覺得,歷史翻騰的浪沙會掩埋珍寶,而他只是沙海拾貝者之一。
時針回撥到2016年。鄂州花湖機場建設啟動,文物考古和民間文物征集工作時間緊迫,嚴基樹被任命為征遷區文物征集組組長。他騎上摩托車,帶著2名幫工,開始了這場與推土機的賽跑。
破舊的漁網、廢棄的石磨、斑駁的家具……都被他一一拾起收藏。他尤其執著收集每個村灣的牌子,3年下來,收了230多個。“灣子不在了,房子不在了,這些門牌,這些舊家具,存著家的記憶,存著鄉愁。”他說。
他說服族人,騰出嚴氏宗祠,給這些無處安放的鄉愁一個“家”,即嵩山民俗文化博物館。
更令人震動的是,后來他將所有藏品,包括他視若生命的龍文化物品,通過公證方式全部捐贈給了社會。
隨著嵩山百節龍的名氣越來越大,前來旅游觀光、研學的游客日益增多,其影響力也越來越大。2006年,嵩山百節龍被列入鄂州市首批非遺名錄,2009年晉升為省級非遺。2020年5月,嚴基樹榮獲文旅部“全國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稱號。2021年,嵩山百節龍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祠堂中的非遺走進尋常生活
如何讓非遺走出祠堂、走進生活?這是嚴基樹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百節龍研發基地成立后,嚴基樹團隊先后與武漢大學、湖北美院等多所院校合作建設研學基地,共同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他抓住花湖國際機場落地鄂州的契機,提出了“三大融合”:非遺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與鄉村治理互促共進、與機場樞紐戰略協同發展。
“花湖國際機場是窗口,嵩山百節龍是請柬,我們要讓世界從這里看見中華民族的根。”嚴基樹說。
如今,“百節龍路”正式路名獲批,民俗文化園完成立項,一條龍形水系將串聯古亭、龍井、博物館與體驗區。非遺不再抽象,變得可觸可感,成為鄉村振興中深具辨識度的文化地標。
嚴基樹不僅授徒傳藝、出版專著,更開發文創、注冊商標,推動嵩山百節龍從年節儀式走向日常產業。
2024年12月,“春節”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喜訊傳來,嚴基樹守護一生的嵩山百節龍也躍入世界舞臺,正式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記憶。這一刻,鄉土故事匯入了世界的江河。
今年3月,嚴基樹入選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面對榮譽,他說:“我最大的愿望,不是留下名字,而是讓故事有人聽、這條龍有人接。”
已經73歲的嚴基樹,依然步履不停。他走進學校、社區、企業,將龍的故事一遍遍講給大家聽。
在他心中,傳承不是文化遺產名錄上的一行字,而是一盞燈點亮另一盞燈,他要用自己的努力,讓嵩山百節龍更好地展現中華文明魅力之姿。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