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訊(通訊員劉連昕)金秋十月,在湖北隨州淮河國家濕地公園內,斑嘴鴨、綠頭鴨、鸕鶿等候鳥陸續飛臨,它們或棲息于水草之間,或展翅于晴空,構成一幅優美的生態畫卷。而在這幅畫卷背后,也有著檢察守護的一份力量。
前不久,由湖北省隨縣檢察院提起公訴的一起非法狩獵案一審宣判,三名被告人被依法判刑,并判令共同承擔生態資源損失費用10900元。三名被告當庭表示認罪服判。10月11日,承辦檢察官介紹了案情始末。
今年3月13日,被告人熊某、申某、堯某以食用為目的,相約使用氣槍獵殺野生動物。鑒定顯示,其獵捕的動物包括環頸雉2只、山斑鳩1只,均屬國家“三有”保護野生動物;其獵殺的1只白冠長尾雉是我國特有珍稀鳥類,如今已瀕臨滅絕,2021年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案件移送至檢察機關審查起訴后,由隨縣檢察院副檢察長魏恭長辦理該案。在依法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責任的同時,針對非法獵捕行為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可逆損害,該院同步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明確要求三名被告人承擔生態損害賠償責任并公開道歉。
9月4日,隨縣檢察院聯合當地法院開設巡回法庭,將庭審現場搬至案發地。庭審當天,50余名群眾到場旁聽,三名被告人當庭認罪認罰。檢察官還開設“家門口的法治課”,魏恭長以案為鑒,揭示“野味滋補”“獵奇炫耀”等錯誤觀念帶來的生態危害,呼吁公眾從“旁觀者”轉變為“生態守護者”。
為避免“紙面修復”,讓生態損害賠償金真正“活”起來,隨縣檢察院推動與隨州淮河國家濕地公園建立“生態損害賠償+濕地保護”銜接機制,將10900元公益損害賠償金定向投入淮河濕地內中華秋沙鴨等候鳥棲息地的保護項目。通過清理水域垃圾、種植水生植物、布設監測設備等系列措施,實現“辦案—修復—治理”的閉環管理,助力淮河濕地成為候鳥遷徙途中可靠的“能量補給站”。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