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目新聞記者 李慶
實習生 黃夢媛
通訊員 熊歡 陳雅嵐
“‘十四五’期間,武漢積極把握中部地區崛起、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機遇,奮力推動交通區位優勢轉化,加快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10月14日,武漢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武漢系統提升開放樞紐功能有關情況。
武漢市交通運輸局負責人在發布會上介紹,近5年武漢交通運輸事業取得顯著成效,綜合立體交通網里程達到1.85萬公里,交通經濟、重大項目、運輸保障、民生服務取得明顯進展,特別是國際航線通達五洲、中歐班列橫貫歐亞、長江航運通江達海的壯麗圖景徐徐展開。
武漢市委十四屆十一次全會提出,“要系統提升開放樞紐功能,建強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加快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全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更好服務和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

數據顯示,2024年武漢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達到1154.7億元,較“十三五”末年增長56.9%,社會物流總額達到5.1萬億元,較“十三五”末年增長39.1%。5年間,交通固定資產累計投資同比增長40%以上,新增A級物流企業285家,總量達到457家,居全國第1,新增規上企業300余家。
“十四五”期間,武漢實施樞紐建設三年行動,武漢東站建成投用,沿江高鐵武漢段全面開工,武漢樞紐直通線等項目加快推進。中歐班列華中區域集結中心獲批,吳家山國際陸港成為“一帶一路”倡議重要承載地。天河機場第三跑道、保稅物流中心(B型)等項目建成投用,天河、花湖航空客貨運“雙樞紐”格局加快形成,全市高速公路項目開工13個、建成8個,高速公路網密度達到11.4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國第4。特別是四環線建成通車,六環線全面開工,為建成以武漢為中心的“七環三十射”高快速路網提供強力支撐。

武漢實施長江中游航運中心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武漢港總體規劃(2035年)》獲批,長江航道“645工程”武漢段完工,萬噸級船舶可常年通達武漢;漢江航道提升工程加速推進,實現千噸級船舶全天候通行。陽邏港集裝箱鐵水聯運二期、國家糧食現代物流基地等一批重點工程投用,武漢成為中西部地區水路運輸重要集散地。
在人流物流方面,天河、花湖機場國際及地區航線達到65條,中歐班列國際線路增至58條,連續兩年開行千列以上,新能源車、光伏、鋰電池等武漢制造“新三樣”搭乘中歐班列直達歐亞;近洋直航航線增至5條,紡織服裝、機械設備等通過集裝箱班輪出海。120余條國際運輸通道有力支撐外貿穩定增長。
數據顯示,過去的一年中,平均每天有700萬人次參與城市客運,每天運送超210萬噸貨物,每天攬收730萬件快遞。
5年來,武漢深入實施3個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依托國家糧食基地推進“北糧南運西進”,依托武漢工業港推進“礦進棚、煤進倉”,支持智能網聯汽車在貨運配送等領域發展,開放自動駕駛測試里程3829公里,實現交通、產業聯動發展格局。

武漢市商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武漢市主動融入國家開放大局,持續深化國際經貿合作,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貨物貿易頂住壓力加速跑,逆勢增長勢頭足,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從2020年的2704.3億元增至2024年的4033.5億元,年均增長10.5%;與東盟及“一帶一路”進出口占比分別由13.8%、35.7%提高至22.5%、43.1%,今年1-8月,全市外貿進出口增長17.1%,增幅居全國副省級及以上城市第二。
當前,武漢正系統提升開放樞紐功能,持續擴展海外載體,2024年,全市229家規模以上工業外資企業貢獻了15.4%的工業增加值、17.1%的營業收入;367家進出口外商投資企業實現進出口商品總值563.5億元,占全市進出口商品總值的14%。外資企業在武漢得到良好發展的同時,也為武漢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