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昌明在雕刻創作中

吳昌明鋼塑作品 通訊員供圖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訊(記者陳勇 通訊員吳厚雄)10月13日,在周大福文化產業園的工作室里,吳昌明盯著電腦上的3D珠寶模型,鼠標移動的軌跡,像極了他年輕時握刻刀的姿勢——穩、準,帶著一股子踏實勁兒。這位從孝感走出去的藝術家,三十多年來揣著一把刻刀、一顆匠心,從孝感到武漢,從武漢到南方沿海,把泥塑、鋼塑、金塑的印記,刻在了全國不少重要場館里,連《國家寶藏》的黃金寶藏系列作品,都出自他的手。
時間倒回1997年,剛在孝感老家摸熟了泥塑技巧的吳昌明,一頭扎進了湖北省美術學院偉立科技公司。那會兒他干的是大型雕塑和工藝禮品的技術培訓,手里的泥巴在他掌心能“聽話”地變成各種造型,也正是這段日子,讓他摸清了雕塑從“做出來”到“教出去”的門道,為后來的路打下了扎實的底子。
1999年,20多歲的吳昌明南闖深圳,第一份工作是深圳雅藝模型工作室的雕塑見習生。他每天最早到工作室,最晚離開,手里的刻刀磨了又磨,從模仿到創作,慢慢在深圳的雕塑圈站穩了腳跟。之后的幾年,他從東莞赫山工藝廠到深圳百鐵工藝廠,再到金至尊珠寶、周大福珠寶,手里的工具換了一茬又一茬——從泥塑的刮刀,到鋼塑的焊槍,再到珠寶雕塑的細刻刀,他的技藝也跟著“升級”,從大型雕塑的“大開大合”,練出了珠寶微雕的“精雕細琢”。
在外打拼多年,吳昌明心里始終揣著“湖北情結”。2016年,他回到武漢漢正街,開起了自己的工藝品批發店,把在外學到的技藝和審美,融入到湖北的工藝品市場里。兩年后,他又帶著團隊走遍全國承接雕塑工程,荊楚大地的文化底蘊,成了他作品里最獨特的“底色”——那些陳列在各地場館的雕塑,總能讓人隱約看到湖北山水的大氣、楚文化的靈動。
隨著科技發展,吳昌明也跟著“趕潮流”。2020年起,他轉型做3D繪圖師,從“手上功夫”到“電腦功夫”,他又拿出了當年當見習生的勁頭,一點點摸索建模軟件,把傳統雕塑的立體感和細節美,完美呈現在數字模型里。2022年底,他加入周大福文化產業園,將珠寶設計與傳統文化進一步結合,而那些出自他手的作品,早已成了“湖北工匠”走出家鄉、走向全國的一張生動名片。
如今,無論是大型場館里的鋼塑作品,還是精致的黃金珠寶微雕,吳昌明始終記得自己是從孝感走出來的“手藝人”。他常說:“雕塑這行,靠的就是踏實——一鑿一刻不能急,就像咱湖北人的性子,穩得住,才能出好活兒?!边@份扎根荊楚的匠心,也讓他的作品,始終帶著一股濃濃的“家鄉味”,在全國的藝術舞臺上,靜靜訴說著一位湖北藝術家的堅守與成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