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訊(記者高偉 通訊員周櫟)荊州出土簡牘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戰國秦漢“百科全書”。10月14日,湖北召開荊州區域新發現戰國秦漢簡牘與中華歷史文明會議,會上首次為自戰國、秦漢墓葬出土的荊州簡牘賦予統一名稱——“荊州簡”,專家認定其為“戰國秦漢百科全書”。會議集中展示了荊州近年新出土的戰國秦漢簡牘在保護與研究方面的突破性成果,為實證中華文明連續性及其豐富內涵提供了關鍵性新材料。
“荊州已出土楚簡16批、4100余枚,數量約占全國32%;秦簡1200余枚,約占全國4%;西漢飽水簡牘11400余枚,占全國14%。”荊州博物館館長楊開勇在會上介紹,荊州出土簡牘對研究戰國秦漢時期的歷史、文化、思想等具有重要意義。
簡牘是春秋戰國至魏晉時期主要的書寫工具。近年來,荊州夏家臺墓地、王家咀墓地、秦家嘴墓地均發現大批楚典籍簡,數量達到3000余枚,內容涵蓋“書”類、“語”類、諸子、文學、數學、醫藥、畜牧、日書等文獻。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簡帛研究中心主任陳偉以荊州出土張家山漢簡、胡家草場西漢簡牘等為例,指出簡牘文獻已經在律令體系等研究領域成為主要的史料依據。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教授、中國文字學會會長黃德寬表示,荊州處于荊楚歷史文化繁榮發展的核心地區,保留了難以計量的荊楚文化遺產,尤其是戰國秦漢簡牘的考古發現數量之多、時間跨度之長、品類之重要無可比擬。
以簡牘為代表的有機質文物是質地文物保護中最為棘手的難題,荊州文物保護中心近年來累計完成14萬多枚竹木簡牘的脫水工作,飽水簡牘修復量占全國90%以上。
會議期間,與會專家們前往荊州文物保護中心,依次走訪紡織文物、簡牘、木漆器等修復實驗室,詳細了解該中心在有機質文物保護方面的技術創新與實際成效,見證了漆器、簡牘、絲綢等珍貴文物“重獲新生”的過程。
極目新聞記者在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的簡牘修復室看到,肉眼難辨的字跡得以重新顯現,干縮變形的竹簡潤脹復形、煥新。
荊州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方北松介紹,目前中心正在修復中的全國各類簡牘達3.6萬枚,其中荊州簡牘約1萬枚。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