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拍的吳石資料照片

武漢大學珞珈山“十八棟”周恩來故居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湯煒瑋攝

中共黨史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冷月無聲 吳石傳》封面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陳倩
央視熱播劇《沉默的榮耀》即將迎來大結局,讓20世紀50年代初震驚臺海的我黨隱蔽戰線傳奇英雄吳石為人熟知。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曾擔任國民黨“國防部”參謀次長、被授予陸軍中將軍銜的吳石,與武漢淵源頗深。
在武漢,吳石作為一位國民黨高官,開始深刻思考國家的未來,并最終選擇了一條光榮而艱險的道路——為我黨進行地下工作,成為后來名垂青史的“密使一號”,為我黨傳遞了許多重要情報。
留學日本被譽為“十二能人”
據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冷月無聲 吳石傳》,吳石,字虞薰,1894年8月生于福建閩侯縣螺洲鄉吳厝村(今福州市倉山區)一個“累世寒儒”的家庭。螺洲鄉是清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陳寶琛的故鄉,讀書風氣極為濃厚。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陳寶琛將自家小齋改為公學,聘吳石的父親為漢文主講。8歲的吳石便隨父入學作旁聽生,“記憶力之強,遂震驚儕輩”。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吳石與同鄉好友吳仲禧一道投身福建北伐學生軍。此后,吳石被保送到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張治中、白崇禧同為第三期校友。吳石記憶力極強,又十分刻苦,無論年終考試還是畢業考試皆為全校第一,因而被稱為“軍校狀元”。1916年末,他在同屆800余名學生中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北伐期間,吳石為北伐軍作戰科長。1927年吳石回福建任軍事參謀處處長,1929年以此身份受福建省主席方聲濤指派,東渡日本留學,先在炮兵專門學校學習,翌年考入日本陸軍大學。
吳石“三年在校,片刻不懈”,他所作的戰術方案,常被日本教官當作范本,付印發給學生,還讓他登臺演講,畢業成績也名列榜首。吳石被稱為“十二能人”,即“能文、能武、能詩、能詞、能書、能畫、能英語、能日語、能騎、能射、能駕、能泳。”
留日歸來后,他在陸軍大學任教多年,有許多學生日后成了國民黨高級將領,這為他以后搜集情報打下了基礎。吳石是軍界公認的“日本通”,因而1934年即參加參謀部第二所的一個研究日本及搜集情報的機構。他利用日本的書報雜志,又托留日士官生獵取各種材料,加以整理研究,歷時三載編成《日本作戰之判斷》及有關材料十余種,名為《參二室藍皮本》。至八一三淞滬抗戰,“日軍一切兵力部署及攻擊指向,悉如藍皮本所判斷,即是開戰以來,敵人之兵力番號與編制,亦無一不相符。”《參二室藍皮本》為吳石贏得了巨大聲譽。
參與擬定“保衛武漢作戰計劃”
當時蔣介石組織軍事委員會大本營,吳石進入大本營第二組擔任副組長、代組長兼第一處處長,負責對日作戰的情報工作。上海、南京淪陷后,大本營移至武漢,第二組改為軍令部第二廳,吳石任副廳長兼第一處處長。盧溝橋事變后,日軍先后調集14個師團,兵力總計30余萬人,分3路對武漢實行大包圍。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副教授王龍飛說,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于1937年12月13日召集包括劉斐、吳石等在內的將領及軍事專家,在武漢擬定了《軍事委員會第三期作戰計劃》,即“保衛武漢作戰計劃”,決定確保武漢。在武漢期間,吳石負責對日情報工作——他雖在幕后,但這些工作足以影響全局。蔣介石早已意識到情報的重要性,作為對日情報專家的吳石,逐漸得到賞識。蔣介石幾乎每周召見吳石一次,經常向他咨詢日軍動態、對日軍看法及應對策略。
王龍飛說,1937年10月12日,上海黨組織根據周恩來的指示,建立中共第八集團軍戰地服務隊特別支部(簡稱特支),采取秘密聯系的方式進行活動。特支直屬中共中央長江局、南方局領導,實際上特支一直是受周恩來直接領導的。
皖南事變之后,特支成員廣交朋友,爭取周圍的人,特別是第四戰區司令長官部的高中級官員,其中就包括吳石和陳寶倉。這些人當中還有中將軍銜的軍法執行監吳仲禧(當時失去組織關系,以民主人士面目出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證明系1937年入黨)、麥朝樞(中將秘書長,后轉為民革)等。他們都是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身邊的耳目。皖南事變發生后,在張發奎、吳石等高級將領的堅持下,第四戰區沒有追隨國民黨中的頑固派進行反共,一直堅持中立的態度,局勢穩定。
在珞珈山邀請周恩來講課
1937年五六月間,周恩來等中共中央代表抵達南京。王龍飛說,吳石的兒子吳韶成后來在回憶父親的文章中留下了這樣的文字:“1937年5月下旬末,周恩來在上海、南京停留的數天內,同各方人士談話,爭取中共的合法地位,并醞釀籌辦宣傳抗日的刊物。同時還會見了中共在上海的部分秘密黨員。經張沖、何遂介紹,吳石和周恩來、葉劍英、李克農、博古等見面,席間相談甚歡。葉劍英很器重熟悉日本軍事的父親。”
1938年8月,軍令部第二廳在武漢珞珈山舉辦“戰地情報參謀訓練班”,由吳石主持,蘇聯情報專家、軍事顧問瓦西諾夫等參與舉辦。在辦班期間,吳石還邀請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周恩來、中共代表團成員葉劍英講課。
周恩來在百忙中為訓練班作形勢報告。他透徹地分析抗戰局勢,闡明怎樣通過全面發動群眾抗擊敵人。周恩來以特有的儒雅風度,侃侃而談,縱論天下形勢,讓在場的學員印象深刻。葉劍英則負責講授“游擊戰爭概論”——他經常穿著一件褪色的軍裝給學員們授課,講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葉劍英精辟的見解、出色的口才,也深深吸引了在場學員。
吳石曾在訓練班指出,我方對日作戰準備不足,在軍隊中缺乏情報和保密素養,所用四字頭密碼早已被日軍破譯,這是造成戰場被動的一個原因。這一判斷在學員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來的戰局變化也證明了其分析的正確性。
《冷月無聲 吳石傳》記載,在武漢期間,吳石目睹了國民黨“前方吃緊,后方緊吃”的腐敗亂象,內心深受震動,為他日后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傳奇的“密使一號”,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筆。
王龍飛說,和吳石將軍同鄉的吳仲禧將軍,在多年后曾這樣深情回憶他和吳石的往事:“我和吳石同鄉、同姓,又一起在辛亥革命時參加福建北伐學生軍,還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的同學。后來他東渡日本留學軍事,回國后任陸軍大學教官、國民黨高級參謀機關的將領,我則參加了1926年至1927年的北伐戰爭,受到進步思想的啟迪,于抗日戰爭前夕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但仍留在國民黨軍隊從事地下工作。抗日戰爭中、后期,我又和他在張發奎的第四戰區長官部同事,他任參謀長,我任軍法執行監。解放戰爭期間,我們同在南京政府國防部任職,他由一位愛國軍人逐步靠攏我黨,直至決心與舊營壘決裂,陸續主動向我方提供許多極有價值的情報,最后壯烈犧牲。這當中我雖然也從旁做過他一些思想工作,但主要還是他自己的革命膽識和嫉惡如仇的決心。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1949年夏天吳石赴臺灣前夕和我在香港最后一次相見時,我曾請他考慮選擇是否就此留下、轉赴解放區。他堅決表示:自己為人民做的工作還太少,現在還有機會,個人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不料一別竟成永訣!”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