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何妮、李佳)八百里清江源頭的利川市汪營鎮,清晨的薄霧尚未散盡,石壩小學的操場上已響起清脆的腳步聲。司法所所長董朝霞抱著一沓資料快步走向教學樓,眼眸里透著期待——今天,她要給孩子們上一堂特殊的法治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哪吒為什么要反抗命運嗎?”教室里,董朝霞的開場白讓孩子們眼前一亮。她沒有翻開枯燥的法條,而是用孩子們喜愛的神話人物,娓娓道出校園欺凌的界限與危害。
“起綽號算欺凌嗎?”“故意推搡同學呢?”“在網絡上惡搞別人照片呢?”每個問題都像一顆石子,在孩子們心中激起漣漪。舉手回答的孩子越來越多,那些原本抽象的法律概念,在故事的包裹下,悄然植入童心。
與此同時,在三十公里外的團堡鎮,晨光剛剛照亮山藥田。采挖工人們放下鋤頭,圍坐在田埂上,聽派出所民警孫學用鄉音講解反詐知識。
“老鄉們,記住嘍,天上不會掉餡餅,刷單返利是陷阱!”孫學的聲音在田野間回蕩,工人們頻頻點頭。
“火炮一響,驚動八方……我是幸福元堡人,一言一行講文明。”元堡鄉的“總管開講”,將法治宣傳融入民俗傳統。在紅白喜事的場合,總管們巧妙地將村規民約編成朗朗上口的順口溜,讓法治精神在歡聲笑語中深入人心。
這些看似平常的清晨,共同編織成利川市“法律三進”工作的生動圖景。
律師進村:扎根基層的法治守護者
都亭街道教場社區,作為利川主城區人口最多的社區,這里的“律師進村”實踐頗具示范意義。

法律服務工作站里,值班律師小王正在接待居民咨詢。墻上,“依法維權、共建和諧”的標語格外醒目。“遇到法律問題,我們第一個想到這里,不走彎路。”社區居民老劉說。
駐社區律師創新運用“法律+情理”融合調解模式,將法律的剛性與人情的柔性完美結合。近年來成功化解矛盾糾紛845件,其中不乏歷時多年的“硬骨頭”。
香山甲第小區的業主們還記得,因為架空層權屬和停車收費問題,業主與物業對峙一年之久。駐社區律師介入后,通過專業分析、耐心調解,最終促成雙方握手言和。
2024年,全省首家“鄉村振興法務學院”在利川揭牌成立。這一創新舉措,源于武漢警官職業學院在柏楊壩鎮齊心村的派駐工作。利川市抓住機遇,積極爭取,讓法治人才培育在鄉村扎下深根。
法務學院不僅投入50余萬元購買學習資料和辦公用品,還組織經驗豐富的講師團開展系列講座。兩年來,共培育500余名“鄉村法律明白人”骨干,成為基層法治建設的重要力量。
“我們要讓法治的種子在鄉村生根發芽。”法務學院負責人說。
目前,利川市已在全市15個鄉鎮(街道、開發區)實現“律師進村”全覆蓋,建立村(社區)法律服務站589個,配備專職律師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142名。三年來,累計提供法律咨詢5.8萬余人次,參與調解矛盾糾紛1.2萬余件,調解成功率達到98%。
干警進校:守護青春的法治引路人
秋天的利川,山色斑斕。市司法局的會議室內,24名新選任的法治副校長正在接受崗前培訓。他們專注地記錄著,不時舉手提問,仿佛回到了學生時代。
“法治副校長不是虛職,而是沉甸甸的責任。”培訓講師的話擲地有聲。
在市委政法委統籌下,市公安局、法院、檢察院、司法局共選派239名正式干警,走進全市所有學校(幼兒園),實現“一校一法治副校長”全覆蓋。這支隊伍,成為守護校園安全的重要法治力量。
“新入職的5名教職工,‘從業禁止’背景審查了嗎?”市檢察院將法治副校長履職與一般性預防公益訴訟理念深度融合,圍繞校園安保、食品、消防等六大核心領域,在開展法治宣講的同時,同步開展“開學季安全隱患專項排查行動”,共發現安全隱患7處,發出檢察建議1份。
在謀道鎮長坪小學,司法所與派出所攜手打造的“法治第一課”別開生面。警報拉響,孩子們在干警指導下有序疏散,模擬演習中,他們學到了生命至上的真諦。
都亭街道組建的專業普法團隊,如一股法治清流,流進每所校園。九月開學季,他們舉辦講座8場,發放宣傳資料2000余份,解答咨詢1500余人次,惠及師生3500余人。
“法治教育要像春雨,潤物無聲。這些干警用愛心和專業,為孩子們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法治紐扣。”都亭二小副校長劉興田感慨。
截至目前,利川市法治副校長已實現全市239所學校(幼兒園)全覆蓋,2025年秋季開學季,全市共開展“法治第一課”300余場,惠及師生15萬余人次。
法治宣傳進千家萬戶:織就城鄉普法網絡
利川的法治宣傳,帶著濃濃的鄉土氣息,在山川田野間綻放。
團堡鎮的“婆婆嘴”安全講堂,已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民警們放下身段,走進田間地頭,用最樸實的語言,把法律知識播撒在群眾心田。

“要不是聽了‘婆婆嘴’講堂,我這三萬多塊血汗錢就打了水漂!”居民趙某至今心有余悸。那天,他接到冒充“山西警方”的詐騙電話,要求提供銀行卡密碼。千鈞一發之際,他想起了民警反復宣講的反詐知識,及時識破騙局。
今年,“婆婆嘴”已開展宣講110余次,普及數萬群眾。民警黃華說:“我們寧愿磨破嘴皮,也不愿看到群眾受害。”
稻香彌漫的南坪鄉朝陽村,夜幕降臨,篝火被點燃,“法治六點半”普法宣講準時開講,市法院、檢察院的干警與村民們圍坐在篝火旁拉起了家常。
“訴狀怎么寫?”“我的土地被占了怎么解決?”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說起了自己遇到的煩心事、惱火事。法官張利琴、檢察官向倩一邊向村民發放普法宣傳手冊,一邊逐個解答村民的疑問,用生動的案例詳細講解了土地林權、民間借貸、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和訴訟注意事項等知識。

“八五”普法期間,利川各普法責任單位開展法治宣傳活動3000余場,發放資料17萬余份,開展法律咨詢20000余人次,受教育群眾達30萬余人次。數字背后,是法治精神的星火燎原。
通過持續深入的法治宣傳,利川市已構建起“市-鄉-村”三級普法網絡,培育“法律明白人”4280名,創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89個。
創新融合:“法律三進”工作的利川實踐
在利川,“法律三進”工作不是孤立的三條線,而是相互交織、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通過“法律三進”工作的深度融合,構建起“政法機關+學校+家庭+社會”多元聯動格局。
團堡派出所的“夕陽紅老年義務巡邏隊”,已成為當地一張亮麗名片。這支由村民、退役軍人、退休干部職工組成的隊伍,十年如一日地守護著家鄉的平安。
71歲的肖彩興是巡邏隊第五任隊長,精神矍鑠的他常說:“我是一名黨員,加入巡邏隊,也算老有所為!”2020年,修路挖掘機不慎損壞盛家祖墳拜臺,雙方就賠償問題爭執不下。肖彩興帶隊前往,與盛家人促膝長談,最終促成和解。

十年來,這支巡邏隊調解民事糾紛380余次,疏導交通500余次,制止打架斗毆35起,參與搶險救援17次,護校安園執勤1523次。數字背后,是銀發志愿者們無悔的付出。
毛壩派出所的“四勤四多”工作法,則在茶鄉沃土上綻放異彩。“腦勤、多訪一戶,眼勤、多看一眼,嘴勤、多問一句,腿勤、多走一里”——這看似簡單的工作法,卻蘊含著基層治理的大智慧。
“平安建設+小院說事”治理模式,更是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將民主協商發揮到極致。全市打造“小院說事”示范院落305個、“小院說事點”1300余個,群眾圍坐一起,暢所欲言,共商民生要事。
“大家的事大家說了算,”元堡村村民老陳說,“‘小院說事’讓我們的意見有人聽,也讓我們理解了村干部搞工作也不容易。”
以元堡鄉為例,通過“小院說事”收集到“疑難雜癥”116個,組織村民自籌資金200多萬元,硬化斷頭路、連接路78公里,新修堤坎350米,鋪設飲水管網8500米。
夜幕降臨,柏楊壩鎮龍船初中的教室里燈火通明。“法治夜校”的課程剛剛開始,投影儀上播放著反電詐短視頻,“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柏楊壩司法所所長雷紅兵正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著法律知識。
夜深人靜,司法所的燈光依然亮著。雷紅兵還在忙著整理今天調解的卷宗,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群眾的需求和待辦事項。
山風拂過茶園,法治的種子正在涼城利川這片土地上悄然生長,潤物細無聲,法治環境持續優化。從校園到田野,從社區到村落,利川以“法律三進”為筆,描繪出一幅基層治理的生動圖景。這圖景里,有孩子們的朗朗笑聲,有鄉親們的踏實笑容,更有法治中國建設中最動人的底色。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