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5年6月,楊振寧被聘為華中科技大學名譽教授 華中科技大學供圖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李碗容 肖楊 張靜嫻 黃志剛 通訊員 王文初 王瀟瀟 孫夢嘉
楊振寧先生與湖北的緣分,跨越七十余載春秋。從戰亂中輾轉遷徙的少年,到九旬高齡仍奔波考察的智者,他的足跡留在武漢的校園、宜昌的峽江,也將科學火種與家國情懷鐫刻在這片土地的記憶深處。
他的碩士論文導師是湖北人王竹溪
楊振寧在《楊振寧傳》中回憶,對他影響最大的兩位老師是吳大猷和王竹溪——吳大猷指導了他的學士論文,引導他進入對稱原理和群論領域;王竹溪指導了他的碩士論文,引導他進入統計物理領域。
據公開資料,王竹溪1911年生于湖北省公安縣麻豪口鎮潭子灣(今磚橋口村)。1933年,王竹溪進入英國劍橋大學物理系攻讀博士學位。1938年,王竹溪懷著一腔愛國熱忱和科學救國理想,毅然回到祖國,受聘于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擔任物理系教授,開設統計物理、熱力學、量子力學等課程。
1942年夏天,楊振寧取得西南聯大理學學士學位,隨后進入西南聯大研究生院學習2年。王竹溪博學多才,治學嚴謹,工作刻苦,對楊振寧影響頗深。在王竹溪的引導下,楊振寧對統計物理產生濃厚興趣,這也是20世紀后半葉物理學最重要的新領域之一。后來,楊振寧在“尹辛模型”“相變理論”等統計物理學問題方面的出色工作,淵源正在于此。
1983年,王竹溪逝世,楊振寧專程從美國趕到北京吊唁。他在發言中說:“竹溪師生平勤實誠正,是朋友和學生都十分敬佩的。他造就了許多科技人才,我對統計物理的興趣是受到竹溪老師的影響。”
2011年,王竹溪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上,楊振寧深情回憶了當年他向王竹溪先生求學的經歷:“先生扎實深厚的學術基礎和嚴謹務實的治學態度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同時也為我后來的學術研究與發展提供了很多幫助。”
在漢預言中國科學家20年內獲諾獎
楊振寧生前多次到訪湖北,與湖北結下深厚緣分。
1995年6月,楊振寧訪問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被聘為名譽教授。他在學校露天電影場發表題為《我的治學經歷和體會》的演講,首次公開披露自己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時持中國護照,強調中國傳統文化對科學研究的深遠影響。他還多次參與華中科大人文教育活動,與時任校長楊叔子院士就學科建設、人文與科學融合等展開深度對話,其“重基礎、重交叉”的治學理念深刻影響了華中科大從工科強校向綜合性大學轉型的進程。
2007年,楊振寧再次訪問華中科大。出席獎助學金捐贈儀式時,他預言“中國20年內必有科學家獲諾貝爾獎”,彰顯他對于中國科技的強烈信心和殷切期望。
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楊振寧的預言成為現實。
任華師一附中學生科學院名譽院長
2007年9月,楊振寧來到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講學。參觀該校學生科技展覽室時,他題詞“制天命而用之”,鼓勵同學們勇攀科學高峰,利用天地萬物造福人類。
演講中,楊振寧回顧了自己高中時代的生活及多次來漢的經歷,勉勵學子正確把握自己未來方向,肩負起時代重任。演講結束后,面對學生踴躍提問,他侃侃而談,指出物理研究可能突破的領域,分享人文素養和科學研究的聯系。
“科學的大門一旦打開,有重大的理論突破之后,會有若干條路徑產生豐碩成果,這些機遇屬于那些有科學意識、堅韌不拔的人。”楊振寧說。
此次訪問,楊振寧還應學校邀請,欣然接受擔任華中師大一附中學生科學院名譽院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