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加沙10月19日電 通訊丨回家!縱然那里已成廢墟
新華社記者趙偉宏
在加沙南部一所用作臨時庇護所的學校里煎熬了幾個月后,40歲的馬哈茂德·薩利姆日前返回了加沙城西部里馬勒區的家。
“當我走進曾經居住的街道時,我感覺心臟都要停止跳動了。我熟悉的一切已面目全非。每一個轉角,每一塊磚石,曾經承載著我記憶的房屋、店鋪或小巷,如今大都化為灰燼。”
他有些哽咽:“甚至連這個地方的氣味都變了,充滿著腐壞的氣味,像是死亡的氣味。”
馬哈茂德說,他懷著恐懼跌跌撞撞地走到家門前。“我簡直不敢相信,它(房子)居然還矗立著。墻壁開裂,窗戶破碎,屋頂多處穿孔,但房子還在……”淚水在他的眼眶打轉,環顧四周,許多鄰居無家可歸。
兩年來,馬哈茂德帶著妻子和3個孩子,在汗尤尼斯、拉法和代爾拜拉赫之間輾轉,擠在狹窄的學校和臨時帳篷里,睡在地板上,水也嚴重缺乏,食物勉強夠吃。“孩子得了肺炎,我們卻找不到藥。無能為力的感覺比恐懼本身更難受。”
他的經歷并非個例。
對絕大多數加沙人來說,家園已成廢墟。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9月報告顯示,根據衛星圖像初步分析,加沙地帶共有超過1.9萬座建筑受損,約占建筑總數的78%,其中加沙市約83%的建筑物遭到破壞;86%農田的土壤密度與肥力顯著下降;約77%的道路遭到破壞。
盡管如此,自10日加沙停火第一階段協議生效以來,許多流離失所的加沙人堅定地選擇回家。
在加沙城東部的宰通區,29歲的阿德爾·阿布·哈桑寧回來后,發現他家的房子一半完全損毀,只好把另一半簡單修繕后用來居住。
“我厭倦了漂泊。在南部的帳篷里,我們靠援助生活,沒有電、沒有水。雖然現在我住在自己家的破屋,但我也感到有尊嚴。”他頓了頓,繼續說道,“我不想客死他鄉……我們被轉移了4次,我的妻子在沖突期間因病去世,我已經沒有什么可失去的了。”
他告訴記者,現在建筑材料難以進入加沙。“我們收集碎石來修修補補。我們從零開始,我們沒有失去希望。”
在圖法區,35歲的尼哈德·庫爾德對記者說:“回歸是一次冒險,但我沒有猶豫。兩年后,當我打開家門時,我哭了,這里的每個角落都讓我想起在戰爭中離去的父母。”
目前最讓她擔心的是重建進展緩慢,未來充滿未知。“我們聽到有關重建項目的討論,但還沒有任何進展。我們沒有電力供應,供水也有限。”
在加沙的街道上,希望與痛苦的景象交織在一起。孩子們在廢墟中玩耍,婦女們坐在半毀的房屋前做家務或手工,男人們則試圖用簡陋的工具修復殘破的門窗,發電機的轟鳴聲在回響。
56歲的阿德南·巴特什位于杰巴利耶的房屋完全被毀。“我們在擁擠的學校里生活了兩年,靠援助生存。現在,我們回到了廢墟中,但我們依然有生活的希望。這是我們的家,無論它變成什么樣。”
巴勒斯坦總理穆罕默德·穆斯塔法16日表示,根據初步估算,加沙地帶的恢復重建工作至少需要670億美元。
除了重建家園,加沙人別無選擇。“我們只有靠自己,生活總要繼續。”阿德南說。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