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志愿軍老兵拍照片

家屬觀看志愿軍老兵照片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陳倩 通訊員 包曉霽 陳凱 常夢星
全連打到僅剩兩人,他們依然守住了陣地。三次立功的背后,是三次負傷,有的傷疤陪伴了他大半生。75年前,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眾多湖北青年參軍入伍,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5周年之際,極目新聞記錄了第十二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的瞬間,同時采訪了部分湖北抗美援朝老兵,記錄了他們的故事,也記錄了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對他們的關愛。75年前,年輕的他們從湖北出發,奔赴抗美援朝的戰場;75年后,一樣年輕的他們從湖北出發,迎接抗美援朝的英烈。讓我們共同銘記抗美援朝的那些英雄。
來自黃繼光生前所在部隊的兵 空降兵迎接烈士遺骸回國
9月12日上午,在沈陽桃仙機場,許多人翹首以盼,迎接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人群中,兩名空軍官兵格外引人注目。他們舉起特級英雄黃繼光生前所在連隊的“模范空降兵連”連旗。
他們是該連的官兵代表劉金池和張藝瀕,這也是空降兵駐鄂部隊首次參與迎接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
抵達沈陽后,劉金池和張藝瀕第一時間前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向長眠在這里的黃繼光老班長報告。他們還帶來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一枚閃亮的黨員徽章。
一個特殊心愿,在黃繼光烈士的墓前達成。注目、敬禮、俯身獻上一捧菊花。張藝瀕從懷中掏出一枚黨員徽章,鄭重地放在烈士墓碑前。陽光穿過層疊的枝丫,照亮徽章,也照亮沉默的石碑。
在73年前的上甘嶺戰役中,黃繼光挺身而出,用胸膛堵住敵人瘋狂掃射的機槍,壯烈犧牲。戰友們高喊著“為黃繼光報仇”,將勝利的紅旗插上敵人的陣地。
“堅決完成上級交給的一切任務,爭取立功當英雄,爭取入黨。”戰斗打響前,黃繼光在決心書上寫下誓言。但是,他還來不及戴上黨徽,就倒在了勝利的黎明到來之前。戰后,部隊黨委根據他生前志愿,追認黃繼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志愿軍總部為黃繼光追記特等功,并追授“特級英雄”榮譽稱號。英雄離開后,其所在班被命名為“黃繼光班”,所在連隊先后被授予“空降兵模范六連”“抗洪搶險先鋒連”“黃繼光英雄連”榮譽稱號,2013年,習近平主席簽署命令,授予該連“模范空降兵連”榮譽稱號。
這一次,黃繼光生前所在連隊官兵受邀參加第十二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迎回安葬儀式,特意帶來這枚黨員徽章,彌補老班長的遺憾,也替英雄接戰友“回家”。
用鏡頭記錄老兵風采 十堰為他們拍攝紀念照
9月24日,家住十堰市張灣區東岳路84號的抗美援朝老兵束光力撫摸著區退役軍人事務局送來的精美照片,愛不釋手。和束光力一樣,該區數十位抗美援朝老兵近期都收到了這份暖心的禮物。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作戰75周年,為銘記這段光榮的歷史,用鏡頭為抗美援朝老兵定格珍貴記憶,從今年6月初開始,十堰市張灣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精心組織開展了“光影留念·致敬老兵”活動,精心為全區抗美援朝老兵拍攝紀念照。在近兩個月的拍攝中,工作人員提供周到服務,專業團隊細心捕捉老兵風采。許多老人穿上軍裝后依舊身姿挺拔,眼中閃爍著昔日的堅毅與自豪。
經過數月精心制作,全區退役軍人事務系統的干部們帶著裝裱精美的軍裝照,逐一上門,將這些承載著敬意與溫暖的軍裝照親手送至每一位抗美援朝老兵手中。“感謝黨和國家一直沒有忘記我們,這份禮物太珍貴了!”“看到照片,就想起了當年的戰友,想起了那段難忘的歲月。”老兵們看到照片中自己的風采,感慨萬千。
十堰市張灣區退役軍人事務局負責人表示,這次活動是一次對歷史的回望,更是一次對精神的洗禮,傳遞了黨和政府的關懷溫暖,弘揚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該區退役軍人事務系統干部將更加用心用情用力服務好老兵,讓尊崇之光照亮每一位老兵的心田,激勵全社會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
戰至2人仍固守陣地
立功證書記錄志愿軍故事
在湖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舉辦的“紅色精神荊楚行”巡展現場,一張泛黃的立功證明書,記錄了志愿軍第50軍在朝鮮的一次慘烈戰斗。它的主人,是來自恩施市的95歲志愿軍老兵譚珍祥。
1948年10月17日,譚珍祥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第167師。該師番號被撤銷后,編入第149師446團。1950年10月25日,譚珍祥隨中國人民志愿軍第50軍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在第三次戰役全面爆發時,第50軍也參與其中。譚珍祥所在的149師緊追敵人,遇上了英軍29旅。這支部隊是英軍的王牌部隊,曾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諾曼底登陸戰。在朝鮮戰場上,他們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坦克。在那場戰斗中,149師官兵無一人退縮。因缺乏反坦克武器,戰士們先以機槍、沖鋒槍、步槍等火力驅離坦克上的敵軍步兵,隨后由爆破組使用炸藥包、爆破筒等打坦克,部分戰士甚至手持手榴彈,以血肉之軀與敵軍坦克展開搏斗。最終,英軍29旅就這樣被我軍全殲。
在譚珍祥捐獻的這張立功證明書上,清晰地記載著譚珍祥立大功的經歷:固守中隸谷陣地戰中,他英勇頑強,和同志一起打退敵人八百余人的八次沖鋒。陣地上僅剩二人仍機動靈活,收集手榴彈,堅持戰斗,固守了陣地,立大功一次。
2024年11月,譚珍祥把自己的立功證明書、勛章證書、軍功章、紀念章捐獻給湖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這也是湖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征集到的首套“紅色傳家寶”。
三次立功三次負傷
92歲老兵獲得3枚軍功章
在孝感市應城市城中街道月圓社區,92歲的志愿軍老兵宋世祥談起自己的戰斗經歷,口氣很是輕松:“立了三個小功,也負了三次傷,這算不了什么。”但這平淡講述的背后,是陪了他大半輩子的傷疤。
出生于1933年4月的宋世祥,于1951年3月在應城老家應征入伍,同年6月,他被編入中國人民志愿軍第68軍203師,隨軍奔赴前線。在抵御美軍秋季攻勢的戰斗中,宋世祥腿部被炮彈炸傷,他強忍劇痛包扎傷口后,繼續參戰。但表皮傷口在艱苦環境下反復潰爛、結痂,在他的腿部留下了半截堅硬發黑的傷疤。在這場殘酷的戰斗中,中國人民志愿軍協同北漢江以東的朝鮮人民軍作戰,共斃傷俘敵軍7.9萬余人,迫使美方不得不重新回到談判桌上。戰役結束后,18歲的宋世祥獲得了人生第一枚軍功章。
1952年,宋世祥所在的第68軍轉入防御作戰,他被任命為班長,帶領11名戰士在上甘嶺一線日夜堅守陣地。在這場拉鋸戰中,宋世祥的臉部被敵軍炮彈彈片炸傷,但他和戰友頑強作戰,牢牢守住了572.4高地和949.2高地。此役結束后,宋世祥所在班獲得集體獎勵,他本人也榮獲入朝后的第二枚軍功章。
1953年7月,宋世祥所在的第68軍參加了朝鮮戰場上著名的金城戰役。已升任偵察排長的宋世祥,常常扛著百余斤重物跋涉百余里山路。攻入敵人陣地的宋世祥,在戰斗中左大腿被手榴彈炸傷,皮肉被炸掉,髖骨外露,這是他入朝作戰3年來第三次負傷,也是他受傷最嚴重的一次。戰斗結束后,宋世祥獲得了入朝作戰的第三枚軍功章。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