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目新聞特約評論員 何長青
今年的10月16日是第四十五個世界糧食日,所在周是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主題為“糧食節約 人人有責”。這一主題直抵糧食安全保障的關鍵命題——節糧就是增糧。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保障糧食安全,要在增產和減損兩端同時發力,要把節約糧食、減少損耗作為重要途徑,深耕“無形糧田”,守護好大國糧倉,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穩、更牢、更久。
推進糧食節約減損,強化責任落實是關鍵所在。我國糧食產量已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24年首次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500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的安全線,14億多人的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但同時也要清醒看到,糧食持續增產,受到耕地、水資源短缺和環境承載能力制約。我國每年在儲藏、運輸和加工等環節損失的糧食約700億斤,這個數字觸目驚心。節約糧食、減少損失浪費就相當于增加產量,對于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弘揚優良傳統,促進綠色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站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高度,強化節約就是增產的意識,堅持開源與節流并重、增產與減損并行,著眼于常態化長效化推進糧食節約減損,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切實降低糧食和食品損耗浪費。
推進糧食節約減損,全鏈條推進是有效途徑。推進糧食節約減損,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綜合施策、多方協同,需要貫通產購儲加銷各環節深入實施。糧食增產殊為不易,離不開億萬農民的辛勤耕耘。在糧食流通各環節推動節糧減損,是對農民辛勤勞動的有效回報,也是耕好“無形良田”的必要舉措。在糧食生產環節,要大力推進科技節糧。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的提升,以及小麥、水稻、玉米等作物機收損失率的降低,都彰顯了科技在節糧減損方面的巨大潛力。通過不斷創新和應用農業科技,提高糧食生產的效率和質量,減少生產過程中的糧食損失。在糧食儲運環節,要大力推進科學管糧。全國已建成5500多個專業化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為農戶提供烘干、清理等服務,基本消除了糧庫儲糧損失,糧食儲藏周期內綜合損耗率控制在1%以內。在糧食加工環節,要通過技術創新減少損耗。我國糧食加工損失率降低至0.8%。中糧集團采用自主研發的9%黃金碾磨技術加工大米,有效提高了糧食利用效益。
推進糧食節約減損,引導全民參與是重要保障。“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糧食來之不易,每一粒都凝聚著農民的辛勤汗水。盡管我國糧食生產已實現“二十一連豐”,但糧食供需仍處于緊平衡狀態,節糧減損仍然必不可少。近年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糧食節約行動方案》《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對糧食全鏈條節約減損作出頂層設計和系統部署;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組織制修訂小麥粉、大米、菜籽油等標準,引導企業提高糧食資源綜合利用效益……各地區各部門圍繞愛糧節糧、節約減損等主題,強化宣傳引導和典型示范,公民個人和廣大家庭熱情參與,全社會糧食節約減損的氛圍更加濃厚。當前,“光盤行動”漸入人心,“舌尖上的浪費”有所減少,餐飲節約成為越來越多人追求的“新食尚”。
糧安之要,在于全鏈條節糧減損。糧食從田間到餐桌,每個環節都可能出現“跑冒滴漏”。作為全球人口大國,中國要始終保持危機意識,樹立節約減損就是增產的理念,從生產、儲運、加工到消費的全鏈條各環節發力,深耕“無形良田”,珍惜節約每一粒糧食,守護好我們的糧食安全,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穩更牢。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