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北日報評論員 張雙雙
入秋以來,河南、山東等地遭遇持續陰雨和局部強降雨,農田泥濘,機械難以下地,谷物水分超標,晾曬烘干困難,嚴重影響秋糧收獲進度。
“搶秋搶收,不搶就丟”,農諺里的緊迫感,正是河南、山東等糧食主產區的真實寫照。稻田中、玉米地里、曬糧場上,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搶收大戰正酣,人們扎進泥里連軸轉,用“一滴汗水摔八瓣”的拼勁,全力守護糧食顆粒歸倉。
“搶”字當頭,與天爭時。此輪搶收中,履帶式收割機、烘干塔、無人機等成為“硬通貨”,很多地方專門設立“搶收調度群”,實時更新農機作業位置、排水進度、烘干點容量;有的地方通過視頻直播連線農技專家,把防霉烘干“金點子”直接送到地頭上,實現點對點指導;還有的地方開放政府大院、文化廣場、學校操場,變身“臨時曬場”,解農戶“無處晾糧”的燃眉之急。人力、場地、技術擰成一股繩,讓“各自為戰”變“協同搶收”,在泥濘里搶出效率。
“穩”字坐鎮,科學施策。秋糧收購啟動后,各地牢牢守住“種糧賣得出”底線,應收盡收,及時烘干,確保“有人收、有倉裝、有錢付”;農業保險理賠開啟“綠色通道”,能賠快賠、應賠盡賠,努力對沖災害損失;有的還伸出“有形之手”,協商降低烘干費用,給予農機企業一定補貼,既保證企業利潤,又考慮到種糧農戶們的實際困難。從收購、理賠到服務的每一環都想深做實,保障農民收益,才能保護好農民種糧積極性,穩住農民種糧信心。
很多人覺得“秋收圖”是詩意美好的,但是沒種過地的人很難體會搶收之難。收回來的稻谷,如果沒有晾干進倉,溫度一升高,容易發霉腐爛。為保“顆粒歸倉”,各地不論高科技還是土辦法,只要管用就用上,從搶收時的資源統籌,到收購時的精準兜底,這些及時、科學的應對策略,都會轉化為應對天氣變化的底氣和定力。
河南、山東等地作為全國糧食主產區,秋糧若不能及時搶收,不僅農民會遭受經濟損失,更可能影響全國糧食市場的穩定。在特殊天氣下,打好“秋糧保衛戰”,其實就是跟老天“搶飯碗”,就是護住“糧袋子”,就是守住“國之大者”,馬虎不得,松懈不得。今天,我們在風雨中為每一粒糧食而戰,正是為了將糧食安全底線夯得更實、筑得更牢。
農業生產,隨時會受天氣影響,但端穩飯碗不能只是“靠天吃飯”。隨著“三秋”連陰雨從偶發極端天氣轉向常態化挑戰,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的短板日益凸顯。闖過這道關,考驗的不是零散應急措施,而是系統謀劃的長效思路。從改進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到推廣耐濕抗逆作物品種,再到加快農機裝備升級,用全鏈條的科學布局筑牢農業根基,才能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