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提要
稅收公平不是軟指標,納稅義務不是選擇題。任何所謂“大V”都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隨著“以數治稅”智慧監管體系的日益成熟,偽裝精妙的資金騰挪、苦心鉆營的偷稅把戲,最終都會原形畢露。
□ 湖北日報評論員 周磊
最近,又一千萬級網紅因偷逃稅,被有關部門追繳稅費、罰款合計2379萬元,引發廣泛關注。
這是繼多名頭部主播、明星藝人偷逃稅之后,又一起數額驚人的稅務違法案件。擁有近千萬粉絲的“小影夫婦”,已不再是單純的視頻創作者,而是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實質從事商業活動的經營主體。私人賬戶收款、頻繁注銷舊店、借用親友名義開新店、拆分收入、虛列成本……種種操作并非無心之失,而是典型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偷稅行為。當被問及稅務問題時,“小影夫婦”直言“沒有一個達人的稅是規范的”,揚言“此事對她沒有任何影響”,言語之間盡顯傲慢,毫無對法律的敬畏。這是錯把行業亂象當成逃避責任的借口,錯把流量資本當成無視規則的底氣。
為何在雷霆整治之下,網紅、明星偷稅丑聞仍如韭菜般割了一茬又長一茬?究其深層原因,既有業態特性滋生的“灰色空間”,更折射出一些人的僥幸心理、對法治底線的瘋狂試探。直播電商交易碎片化、資金流向隱蔽、多主體運作等特性,為偷逃稅行為披上了技術外衣。某些主播甚至將“大家都如此”視為心安理得的理由,不惜突破底線、鋌而走險。
法律不容挑釁,公共利益更不容貪欲蠶食。部分網紅的巨額收入與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呈現出嚴重不對等。 逃稅漏稅的行為,本質上是將本應屬于全民共享的財政資金,非法納入私人囊中。近些年來,多少曾經風頭無兩的網紅,因偷稅漏稅而跌落神壇。這樣的事實一再證明:稅收公平不是軟指標,納稅義務不是選擇題。任何人都沒有法外特權,任何所謂“大V”都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小影夫婦”偷稅案是由消費者通過“拒開發票”“免稅發票”等異常現象發現問題、主動舉報而最終揭開的。這是一次具有代表性的“以公眾監督推動法治落實”的案例。廣大網友不再只是直播間的“圍觀者”,更成為稅收公平的“守夜人”和市場秩序的“啄木鳥”。這反映出全社會稅收法治意識的普遍提升,也彰顯出群眾監督對于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合規經營的重要意義。
面對偷逃稅行為隱匿化、專業化的新趨勢,國家監管也在持續升級。從2021年稅務總局要求進一步加強文娛領域從業人員稅收管理,到今年《互聯網平臺企業涉稅信息報送規定》正式出臺實施,制度之網越織越密。隨著“以數治稅”智慧監管體系的日益成熟,偽裝精妙的資金騰挪、苦心鉆營的偷稅把戲,最終都會原形畢露。
稅收事關國計民生,是衡量社會公平的一桿秤。網絡主播作為時代浪潮催生的新興力量,享受著巨大的時代紅利,理應以更高的守法自覺反哺社會信任,成為誠信納稅的示范者。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納稅,踏踏實實經營,才是網絡時代“長紅”的正道。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