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江四岸上演主題燈光秀 通訊員供圖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孫婷婷 通訊員 胡雪琴
10月25日下午4時,凌厲而悠長的防空警報聲準時劃破武漢三鎮的天空。這一刻,奔涌的長江仿佛放緩了腳步,繁忙的街頭,行人自發駐足,滾滾車流漸次停息。
近年來,武漢市國動辦始終以“筑牢全民防空防災意識”為目標,不斷創新宣教模式,系統構建國防動員教育體系,推動人防知識技能的普及與深化。
中小學人防知識教育全覆蓋
10月25日,在細雨霏霏的江灘,武漢防汛紀念碑前,一臺移動式升降電聲警報車靜靜停放,當天鳴響防空警報。雨水沒有阻擋人們的腳步,專程前來聆聽警報的市民們,用行動詮釋著這份傳承。
銘記,不僅在于一刻的靜默,更在于代代的傳承。武漢市從1988年開始在全市中小學生中開展人防知識教育。武漢市國防動員辦公室與市教育局聯合,將防空防災知識教育納入全市中小學年度教學計劃,每年向20多萬學生發放《小學生防空防災知識》《中學生防空防災知識》等教材,武漢也因此成為全省首個實現義務教育階段人防知識教育全覆蓋的城市。
知識在迭代,教育方式亦在與時俱進。武漢市國動辦精心打造的人防教育精品“空中課堂”,將知識體系轉化為一系列通俗易懂的動漫微視頻,以“解析警報試鳴與防空起源”“揭秘身邊的人防工程”等為主題,通過武漢教育云平臺推送給150余萬名師生,實現了人防知識從線下到線上、從書本到“指尖”的立體化傳播。此外,國家人防防空防災教育訓練(武漢)基地及其互動體驗展廳,也成為中小學研學的重要陣地,讓國防動員教育變得可感、可知、可觸。
常態化開展疏散演練提升自救互救能力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警報試鳴,不僅在于“聽”,更在于“練”。10月25日下午4時,在洪山區曉月園社區,居民們在區國動辦工作人員的指引下,攜帶人防應急包,快速、有序地進入指定的人防工程掩蔽室。“每年都會組織這樣的活動,我們對身邊人防工程的位置和疏散路線都很熟悉。”居民周女士說。
每年10月25日之際,武漢市各地組織開展了一系列貼近實戰的防空疏散演練,將國防動員教育由理念轉化為行動能力。連日來,同樣的場景在全市多地上演。在江岸區,武漢市二中廣雅中學1400余名師生聞令而動,高效安全地完成疏散;在新洲區邾城街第三小學、江夏區文化路中學、蔡甸區中法一初,數千名師生參與了演練及培訓活動;江漢區國動辦組織轄區社區群眾開展防空防災應急疏散演練、武昌區國動辦開展國防動員知識進企業等系列活動。據統計,市區兩級國動辦通過小集群、多場次、廣覆蓋的方式,在此次警報試鳴期間組織了超過5000人參加的各科目人民防空演練,有效幫助師生、市民熟悉警報信號、掌握應急避險技能,提升了全社會自救互救能力。
為營造全民關心、支持人防的社會氛圍,武漢市于警報試鳴前夜,在兩江四岸上演了主題燈光秀。“人民防空人民建,人民防空為人民”等標語在長江二橋、龜山電視塔等標志性建筑上璀璨亮起,以城市夜空為幕,生動傳播人防理念。同時,通過地鐵、電視等多種載體發布信息,確保了宣傳的廣泛覆蓋。
武漢市國動辦相關負責人介紹,人民防空是護民之盾,是守護城市的“地下長城”。開展警報試鳴及系列主題活動,旨在讓市民在銘記歷史中砥礪初心,在實戰演練中提升能力,最終將“居安思危、警鐘長鳴”的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共同凝聚起維護城市安全的強大合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