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訊(記者王孝武、通訊員孟慶紫、石磊、常夢星)在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5周年紀念日之際,湖北省陽新縣用一場“AI畫像”行動,為犧牲在異國戰場的19名英烈復原容顏。10月25日上午,該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組織慰問組,將精心繪制的烈士畫像送至遺屬家中,讓長眠異國的陽新籍英烈以這種特殊方式“回家”。

“AI”復原的志愿軍烈士畫像
在烈士李德啟的女兒程蘭英家中,78歲的她雙手接過父親畫像端詳,眼眶紅潤。“真像,跟大伯長得也像。”程蘭英的手指輕撫畫框,聲音哽咽地說。她又抱著畫像,對著母親的照片喃喃自語,“媽媽,我終于見到爸爸了。”

李德啟的女兒端詳著父親的畫像。
在烈士柯有鐘的女兒柯常玉家中,77歲的柯常玉告訴記者:“在夢里總是夢到父親戴著帽子,但是看不清他的模樣,現在終于看清楚了。”她紅著眼圈說,“爸,見到你我真高興。”

柯常玉手捧父親畫像。
湖北省陽新縣是全國著名的“烈士縣”。縣檔案館里,絕大多數烈士檔案里沒有照片,只有籍貫、番號、犧牲地。翻開抗美援朝英烈名錄,每一個名字背后,都是一段戛然而止的青春。他們中,有離家時兒子才咿呀學語的年輕父親,有新婚不久就告別妻子的丈夫,也有懷著保家衛國的壯志踏上征程的未婚青年。他們犧牲在朝鮮的崇山峻嶺之間,許多人沒有留下任何影像。對于他們的子女而言,“父親”這個詞,沉重而抽象——他們只存在于母親的淚光里、在泛黃的立功喜報上、在烈士證書上、在年復一年的遙祭中。
為了彌補這份遺憾,陽新縣去年發起了“為英烈畫像”活動,今年又第二次舉辦這一活動。技術團隊根據烈士親屬的口述、家族成員的面部特征,結合同時代軍人的史料照片,利用人工智能圖像生成與修復技術,成功為19位抗美援朝烈士復原了生前容貌。
陽新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抗美援朝烈士復原畫像并走訪慰問其遺屬,不僅是一次深刻的歷史記憶喚醒,也是一場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后續將持續推進此項工作,讓更多烈士“回家”,讓紅色基因與家國情懷在新時代得到更好的傳承與弘揚。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