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王孝武 通訊員陽成城 汪萬軍 實習生劉彤
“雖然我們入朝時已經簽了停戰協定,但仍是一級戰備,在朝鮮我們有半年時間穿著衣服睡覺,戰士們就睡在坦克下面,用篷布蓋著。”雖然已經過去60多年,但志愿軍老兵周義仁對自己的抗美援朝經歷依然記憶猶新。
近日,89歲的周義仁在武漢軍休四中心接受湖北日報記者專訪,回望自己近40年的軍旅生涯,他感慨:“最難忘的還是在朝鮮那3年多的時間!”

周義仁。
率部一年維修保養坦克和自行火炮700臺次,榮立三等功
出生于1936年2月的周義仁,是浙江紹興人。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后,黨和國家號召全國青壯年踴躍報名參軍參戰。1951年7月16日,年僅15歲的周義仁響應號召參軍,先后在華東裝甲兵青訓處和北京第一裝甲兵學校學習。

年輕時的周義仁。
“1955年3月30日,我所在的坦克自行火炮第207團接到上級命令,跨過鴨綠江到達朝鮮新溪郡駐防,歸建陸1軍2師,共同擔負守衛朝鮮西海岸的抗美援朝戰備任務。”周義仁說,當時坦克兵是秘密入朝,主要是為了防止美帝撕毀停戰協定。初到朝鮮駐防地時,周義仁所在的團處于一級戰備狀態,大家夜夜衣不解帶,枕戈待旦,隨時準備投入戰斗。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了半年多,讓他終生難忘。
進入1956年,戰備的形勢比較平穩了,部隊才恢復了日常訓練。周義仁在修理連保養排擔任副排長,和全排戰友一起負責全團坦克和自行火炮的維修、保養工作。“我們的工作就是保養好戰車,出現故障第一時間立馬維修好,一年維修保養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約有700臺次。”周義仁介紹。因為創新半機械化保養工作流程,發明了革新工具6件,經志愿軍坦克兵指揮所考評,周義仁榮立三等功。

周義仁(左一)在朝鮮留影。
回國時朝鮮人民依依不舍,不到3公里的路走了1個多小時
由于在工作中表現突出,在1958年9月撤離朝鮮回國時,周義仁當選為部隊代表,受到朝鮮最高領導人接見。對撤軍回國時的場景,周義仁的記憶可以精確到“小時”。
“9月26日下午5點鐘左右,我所在部隊全團官兵集中在營房大操場上,帶上17個伙房做的飯菜,與駐地的全體村民一起吃晚飯,大家席地而坐,村民們也各自拿出可口的菜肴和米酒,道別長達兩個小時。”周義仁說,當時許多村民流著熱淚不愿散席而去,當晚他一夜無眠。
9月27日上午8點鐘左右,全團開始撤軍,營房里響起歡送的樂曲,全村的群眾幾乎全部趕到村頭、公路兩旁喊著口號,揮著小旗,流著熱淚,夾道歡送,許多村民緊握志愿軍的手不放,拿出煮熟的雞蛋硬塞在戰士的掛包里,歡送的人群使行軍隊伍難以行進。“不到3公里的路,走了1小時20分鐘,中間是車流,兩邊是人流。大家都是手挽著手,哭得稀里嘩啦。”周義仁回憶。

周義仁(右三)抱起兩名朝鮮兒童。
9月28日凌晨,周義仁與戰友們乘坐的列車走到朝鮮沙里院車站時,在睡夢中被歡送的鑼鼓聲驚醒。當他走下站臺觀看時,遇到兩名戴紅領巾的朝鮮兒童向他招手致意、贈送紅領巾,他感動地立即抱起他們。這個場景正好被記者拍到,成為周義仁的畢生珍藏。
回國后,新婚第9天接到命令返回部隊,英勇剿匪再立三等功
1960年2月至1960年11月,周義仁按照部隊指示下連當兵參加康藏平叛。
“收到‘速返部隊執行特殊任務’的電文通知時,我當時正休探親假完婚。我立即收拾行裝,告別了新婚9天的妻子,火速返回部隊完成工作交接,秘密趕赴川藏。”周義仁介紹,在康藏高原平叛戰斗的270多個日日夜夜,90%以上的時間是在深山老林露營中度過的,他隨部隊執行了22次行軍、搜索、作戰任務。在圍殲叛匪的戰斗中,他還負了傷,榮立三等功。
作戰英勇的周義仁,此后歷任連長、作訓參謀、作訓副科長、副團長、團長,1983年1月任武漢軍區司令部裝甲兵部副部長,1984年11月任武漢軍區司令部軍事研究室副師職研究員,直至1990年12月退休。
“我的一生,可以用三個字概括,那就是‘跟黨走’。聽黨話,跟黨走,無悔一生。”周義仁說,回憶自己的戎馬生涯,無論環境如何變化、風浪掀起多高,他都是堅定不移跟著黨走,這已經成為他刻進骨子里的信仰。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