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競恒
通訊員 汪玉平 劉文婷 王越
10月23日凌晨5點,天色尚未破曉,羅善善開著他的垃圾轉運車來到武漢市東西湖區金山大道,開啟新一天的環衛作業。同一天,他被住建部評選為全國“十佳環衛人”稱號,“以技術破難題、用創新提效能”,這份榮譽和點評,是對他22年環衛生涯的最好認可。
善動腦、善動手。羅善善用名字中的這兩個“善”字,給自己的這份環衛工職業,做了全新的注解。在成為環衛工、開上垃圾轉運車之前,他開過修理廠、做過中巴車司機,積累的機械維修經驗,為他后來破解環衛作業難題打下基礎。22年來,憑借扎實的技術功底和不服輸的鉆勁,他自主改造、維修復雜垃圾處理設施,主導完成12項技術改造,單是年均節約成本就超50萬元。
真正點燃他技術攻關熱情的,是2012年的一道行業難題:當時武漢全市垃圾車普遍存在垃圾壓縮液滴漏問題,不僅污染路面,還因臭味擾民引發投訴,可廠家遲遲沒能拿出解決方案。
“與其等別人,不如自己上!”羅善善沒打退堂鼓。他泡在作業現場反復拆解、試驗,最終提出系統性改造方案——重新設計排水管路、加固箱體密封結構、更換高性能密封條,還額外加裝污水收集箱。經過上百次調試,滴漏問題被徹底解決,這套方案后來在全市推廣,這也讓羅善善更加篤定:“環衛作業里的難題,只要肯鉆研,總能找到辦法!”
類似的“破局”還有很多。東西湖區廢棄物分揀轉運中心,垃圾箱封箱板重達1000多斤,用幾年就容易變形脫落,經常掉進垃圾箱。
“每次出現這樣的問題,就得把十幾噸垃圾倒出來找。廠家給出的維修方式,是更換所有封箱板,平均一個就得幾萬元。”經過蹲守觀察,羅善善發現問題的癥結是鎖扣間隙大、活動部件扣不嚴。于是,他調整鎖扣間隙,加裝一塊厚度適中的鋼板,防止封箱板上下跳動,再將傳感器信號調靈敏,一有故障就報警停機,讓工作人員得以快速檢查。從2019年至今,封箱板脫落的問題再也沒有出現過。
自己掌握技術還不夠,羅善善更想把經驗傳下去。2021年,在武漢市城管委和市總工會支持下,“羅善善職工(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與“名師帶徒工作室”同步成立。他通過技術培訓、實操研討、實戰演練,把20多年的設備維修、技術改造心得毫無保留地教給年輕職工,還針對每個人的情況實行“手把手”個性化教學。
截至目前,工作室已培養200余名技術學員,其中8人成長為核心成員,5名親傳徒弟里,趙國強、張文斌先后獲得武漢五一勞動獎章,成長為行業里的中堅力量。
“是不是覺得我不像個環衛工?”在工作室里,羅善善笑著跟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開起玩笑,而桌面上陳列的一件件“小發明”,都是他“打破刻板印象”的證明。
如今,年過五旬的羅善善依舊堅守一線,他身兼東西湖區服投集團市政環衛有限公司廢棄物分揀轉運中心負責人、金山大道清掃保潔隊長,“早來一小時、晚走一小時”,成為他多年的習慣。同事說,他每天早上提前到崗巡查,晚上延后下班再檢查,就為確保第二天設備正常運行。金山大道是東西湖的景觀大道,為守住道路潔凈,他每天清晨5點到崗,直到晚上9點巡查完最后一班保潔才下班。
“環衛行業不再是‘靠力氣吃飯’了,現在要智能化、精細化,得靠技術、靠創新。”22年過去,羅善善從不懂環衛設備的“小白”,成長為行業認可的“技術大拿”;從普通環衛工,變成帶動更多人進步的“領路人”。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