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目新聞評論員屈旌
10月25日,臺灣殘疾歌手鄭智化批評深圳機場“無人性”,逼行動不便乘客“連滾帶爬”登機。機場方面深夜道歉,承諾立即改善。
26日,鄭智化登機的監控片段曝光,輿論風向隨即反轉。有網友質疑,深圳航空企圖洗白,流出的監控視頻經過剪輯,鄭智化登機的過程少了數十秒。也有網友認為,“鄭智化的表述過度夸大”“受傷害的是幫助了他的工作人員”。(據10月27日大河報)


據機場公布的監控畫面顯示,升降車與艙門確實存在高度差,但也有4名工作人員對鄭智化進行協助。雖然他需要拄拐在攙扶下進入客艙,看上去有些艱難和窘迫,但確實沒有“連滾帶爬”。至于鄭智化所控訴的“升降車司機冷眼旁觀”一事,視頻中并沒有呈現。
機場方面解釋稱,飛機動態荷載需保持20厘米安全高度差,防止設備刮碰。以上信息公布之后,輿論對鄭智化的態度從心疼轉向質疑。
之后,鄭智化又發文吐槽多地機場對殘疾人士刁難,苛責。如要求其金屬支架鞋過X光、要求托運拐杖、檢查支架耗時過長等等,但他的這番話并沒有換來同情和共鳴,反而引來了更多反駁。
有民航從業者科普稱,被指責為“刁難”的安檢程序,其實是民航安全用鮮血換來的教訓。針對金屬支架鞋這類醫療設備,安檢員通常會用手持金屬探測器進行復查,部分機場可能要求出示醫療證明,但多數情況下不會影響登機。
至此,輿論發生了顛覆性的反轉,網友從支持鄭智化轉為共情民航基層工作人員,認為“按規矩辦事不該被罵”,還有人嘲諷鄭智化“耍大牌”:“不是唱著‘風雨中這點痛算什么’嗎?怎么遇到這么點困難就怨天尤人?”這樣情緒化的討論,其實已經偏離了正軌。
殘障群體的出行便利和尊嚴,不可能靠夸張事實的“小作文”來保障,當然也不能靠殘疾人自己“勵志”來實現,將鄭智化遭遇的不便和民航基層工作人員的辛苦強行對立起來,過于片面極端,只會激化矛盾,并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和社會的進步。
我們真正應該思考的是,如果不將鄭智化視為一個臺灣知名歌手,而是將其看作一個普通的殘疾乘客,他的出行感受是否會受到如此廣泛的關注,他的訴求又是否能得到如此快速的回應?
據紅星新聞調查顯示,多地機場雖提供輪椅服務,但需旅客提前預約,且最終執行效果多依賴航司人員的責任心,流程比較繁瑣。而相對飛機來說,高鐵的無障礙服務更為成熟,購票時系統可自動識別身份并分配無障礙車廂,無需額外申請,出行體驗更順暢。
這種差距不在技術難度,而在服務理念,民航業在無障礙環境建設方面,的確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航司與機場的服務的確也需要進一步的優化,這不僅僅關乎鄭智化一個人,更關乎廣大殘疾人群體是否能體面,便利地搭飛機,才是值得公眾聚焦的公共議題。
值得欣慰的是,這場爭議讓改善無障礙服務的議題再次進入公共視野。今年正式實施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法》體現了國家對殘疾人、老年人等群體權益保障的重視,但法律條文要轉化為每個有需要的人的切身體驗,還需要更多細致的工作。
安全規范與人文關懷從來不是單選題,機場是社會文明的一大窗口,更需優化服務流程,升級設施設備,保障殘疾人、老年人等出行不便的人士,能平等、充分、便捷地享受航空服務,消除那道讓旅客不適的“高度差”,更消除對待不同旅客時的“溫度差”。
同時,社會輿論也應以更平和、更理性的心態看待殘疾人出行時可能遇到的困難,不過度渲染“被歧視”的悲情,也不要輕易給殘疾人貼上“矯情”的標簽,不因名人發聲才臨時關注殘疾人權益,也不因情緒反轉就忽視真實存在的服務短板,共同努力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讓生活少一些阻礙,多一些關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