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訊(記者袁超一 通訊員張世君 羅雪)“法院幫我們節約了一大筆錢,我們也吸取了教訓。”近日,某新型鋼結構工程有限公司(下稱“某公司”)負責人拿到荊州市沙市區人民法院的判決書后感慨道。
此前,某公司與荊州某管委會簽訂協議,約定對一塊工業用地進行開發建設。不過,某公司并沒有按法定程序通過出讓或劃撥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就提前動工。
隨后,荊州市某相關執法部門找到該企業,認定其違法占地,不僅要退還土地、拆除地上建筑物,還要罰款119萬元。該公司不服,將某相關執法部門和荊州某管委會一并告上了法庭。
沙市查明,某公司未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確實違法,執法局要求退還土地、拆除建筑物的處罰于法有據,應當支持;但另一方面,某公司是基于與管委會的協議才占用土地,并非惡意違法,119萬元罰款明顯過重,屬于“過罰不當”。
最終,法院依法撤銷了某相關執法部門罰款119萬元的決定。
湖北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提出了關于“深入推進大財政體系建設”的目標要求,指通過國有“三資”清理,把分散在各領域的國有資源、資產、資金聚合起來,并通過有效地確認、確權、確值,讓各類國有“三資”可量化可入賬。
以該案的處理為切口,沙市法院為服務大財政體系建設量身打造“五個一”工作法,即“一套風險研判機制守住‘平衡線’”“一套信息共享機制打通‘信息墻’”“一套個性化解紛方案架起‘連心橋’”“一套快速審理流程跑出‘加速度’”與“一套效果評估體系實現‘管長遠’”,其中每一步都緊扣“國資保護、企業紓困、協同聯動”的核心目標。
受理案件后,沙市法院啟動風險研判機制,通過梳理同類涉國資行政案件,制定專項應對思路;通過專項聯絡員對接、季度聯席會議,協助企業從相關部門調取到12份關鍵材料,完整還原了事實全貌;審理環節,既確保行政部門的處罰主體合法、程序正當,堅決守住國有資產規范管理的法律底線,又充分考量企業基于政府協議產生的合理預期,聚焦“處罰是否過當”這一核心爭議,避免程序空轉;判決環節,詳細闡述裁判理由,讓企業與行政機關“勝敗皆明”。
結案后,沙市法院將該案的裁判要旨、審理思路納入效果評估范疇,通過“周期性案件質效考評+重點案件專項督辦”的方式,將其提煉為行政審判白皮書的典型案例,形成了“個案糾偏-類案指導-規則確立”的閉環管理。
數據顯示,沙市法院涉國資案件平均審理周期較普通案件縮短30%。基于“辦理一起案件,規范一個領域”的理念,沙市法院已通過上述效果評估體系,將6起典型案例轉化為司法建議或裁判規則,推動國有“三資”管理從“事后補救”向“全程規范”轉變,實現司法服務大財政體系建設的“管長遠”目標。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