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利川市齊岳山,利川馬正在覓食。(通訊員 陳小林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蔡俊 通訊員 雷帆
深秋的齊岳山,云霧繚繞。清晨,數十匹利川馬踏霧而來,在海拔1500米的高山草場上悠閑覓食。
“這些馬兒,現在可是寶貝。”利川馬保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冬霖望著馬群,語氣欣慰。3年前,這個有著600多年歷史、在全國地方馬品種資源中排名第6的利川馬,一度瀕臨滅絕,存欄量僅剩178匹。
如今,通過系統性保護與產業開發,利川馬種群數量已恢復至338匹。圍繞利川馬建立的現代農業產業園,逐步形成從物種保護、養殖到農產品加工、餐飲服務,再到“馬+體育+農旅”融合的產業生態,綜合產值達1.1億元。
搶救性保護,守住瀕危馬種血脈
《利川縣志》記載,利川馬早在明初就已用于軍事與農耕。因長期生活在武陵山高寒山區,利川馬形成體型小、四肢健壯、耐寒耐濕的特性,能馱運40—75公斤貨物日行數十公里,曾是湘鄂渝山區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

利川馬短小精悍、四肢健壯。(通訊員 陳小林 攝)
“上世紀90年代后,隨著道路交通發展,利川馬逐漸失去使役價值,數量急劇下降。”利川市畜牧獸醫服務中心生產股長黃靜回憶,到2021年,利川馬僅存178匹,瀕臨滅絕。
轉機來自種業振興政策的推進。2021年,利川市成立利川馬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管委會,并成功申報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同年,旅居利川的周冬霖成為利川馬的“伯樂”。他發起成立利川馬保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聯合政府組建遺傳資源保護站,推動利川馬被認定為省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單位。
2022年,中國馬業協會專家為83匹血統最純正的利川馬植入芯片,建立核心種群檔案。周冬霖團隊建設600多平方米配套設施,改善馬群生活環境,并組建專業飼養與獸醫團隊。
3年間,利川馬存欄量穩步恢復至338匹。
一匹馬年創收2萬元,跑馬場帶火高山旅游
“一匹馬一天飼養成本約20元,用于休閑騎乘每年至少能帶來2萬元直接收入。”謀道鎮德勝村的建華跑馬場老板張建華介紹。他是齊岳山最早從事利川馬騎乘運營的村民之一。
1999年,張建華購入5匹利川馬創辦跑馬場,當時騎馬半小時收費僅5元。2003年,他與當地度假村合作引入客源,價格漲至10元,年收入突破10萬元。如今,他的跑馬場擁有50多匹馬,其中利川馬20匹,騎馬價格升至50元每半小時。去年,跑馬場結合露營、卡丁車等業態,總收入超百萬元。
張建華的例子并非孤例。
神女跑馬場負責人張存周、張存寨兄弟開發了3公里和10公里兩條野外騎行路線,定價120元至260元,并購買旅游保險保障安全,吸引了不少深度騎馬愛好者。
目前,齊岳山已有12個跑馬場,日接待能力超2000人次,年均收入超過3000萬元,成為湖北規模最大的騎乘休閑運動集聚區,帶動周邊1200多名村民就業增收。

在利川市齊岳山,游客體驗利川馬騎乘。(通訊員 陳小林 攝)
“五馬奔騰”,打造現代馬業全產業鏈
利川馬的價值正從旅游騎乘向更廣闊的產業鏈延伸。
2024年暑假,利川馬共富畜牧養殖有限公司與市教育局合作,舉辦3期“馬術療愈”訓練班,探索通過親馬活動輔助青少年精神健康教育。“騎馬運動對腦癱、自閉癥、抑郁癥等患者有良好康復效果。”周冬霖表示。
利川市已編制并實施《利川馬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規劃(2021-2025)》,提出打造“全國山地耐力馬賽事基地”,建設華中地區馬業第一市,構建“五馬奔騰”產業格局——即馬品種保護與繁育、馬賽事與馬術運動、馬休閑康養騎乘、馬文化與科研、馬產品開發協同發展。
文化方面,利川市挖掘“川鄂古鹽道文化”,推出“跟著馬幫去旅游”系列項目,再現馬幫文化與戶外運動結合的旅游新業態。
產品方面,公司引進內蒙古酸馬奶加工技術,開發康養飲品;與食用菌協會合作,以馬糞為基質種植雙孢菇;建南鎮星紅村利用馬糞堆肥,種出1100畝“利川馬糞丑柑”,市場反響良好。
此外,企業還與新疆牧馬人生物科技公司合作,開發出馬油香皂、潤唇膏等十多個深加工產品,并正接洽科研機構,籌備開發抗蛇毒馬血清等高附加值產品。
從瀕危保護到產業振興,利川馬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奔向更廣闊的未來。

利川馬。(通訊員 陳小林 攝)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