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體記者汪子軼通訊員熊洋建田長榮
在湖北,一股蓬勃的“青春創力”正悄然改變著經濟發展的生態。他們從校園起步,將奇思妙想落地為創業項目,從一個小小的個體工商戶,成長為擁抱新經濟的市場弄潮兒。
近年來,湖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將服務關口前移,以分型分類培育理念精準對接大學生創新創業,與高校、社會共同構建起一片“熱帶雨林”式的雙創生態,讓青春的夢想與產業的脈搏同頻共振。
今年9月,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武漢工程科技學院,了解年輕“創客”們的故事。
校園里的“創業預備役”
從第一課到第一桶金
“我報這所大學是有目的性的!”位于江夏區的武漢工程科技學院的創業明星陳鑫坦言,他在填報志愿時,就深入研究了各高校的創業政策,“邊上就有孵化基地和產業園”成為他最終選擇的關鍵。這所應用型本科院校,將創新創業教育深度嵌入人才培養方案,為所有學生開設了作為公共必修課的創新創業課程。
在這里,創業不是少數人的冒險,而是每個學生都能接觸的“第二課堂”。學校專門成立的創新創業教研室,負責第一課堂的教學工作;而占地4300平方米的“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則成為學生們實戰演練的“夢工廠”。
“我們就像一支‘創業預備役’,學校給我們提供了從理論到實踐的全套裝備。”陳鑫回憶道,一入校他就加入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從會員做起,在學長學姐的帶領下參加“服務月”活動、走訪企業、參與沙龍。“去美舒潔企業看傳統行業如何轉型電商,去霄垚農業參觀直播間,這些經歷徹底打開了我的視野。”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創業展板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創業“明星”王成祺
從“個體試水”到“公司化運營”
一條清晰的成長路徑
許多大學生的創業之路,始于一個輕量化的個體工商戶。
“當時辦執照,交表后沒幾天,學校就把營業執照統一發下來了,真的很快!”藝術與傳媒學院的學生王成祺對比后來自己去政務服務中心辦理公司的經歷,對學校提供的“一站式”服務印象深刻。這種便捷的準入體驗,極大地降低了大學生創業的“初試成本”。
陳鑫的“江夏區楚墨以靈電子商務工作室”和王成祺的“江夏區祺靖傳媒工作室”,都成為他們創業夢想起航的載體。依托工作室,他們承接校園內外的廣告設計、PPT制作、直播帶貨等業務,在實戰中積累經驗、驗證模式。
當業務體量增長,面臨投標資質、融資貸款、品牌升級等需求時,個體工商戶的身份便開始顯現局限性。“我們第一個破萬的項目來自江夏區供銷合作社,為他們搭建專業直播間,合同金額4萬元。之后明顯感覺到,很多更大的機會要求對方必須是企業資質。”陳鑫說。
這正是“分型分類”培育機制發揮作用的時刻。市場監管部門與高校協同,精準識別這些已展現出強大發展潛力的“成長型”或“發展型”個體,適時引導其向“個轉企”升級。陳鑫先后注冊了“武漢市楚墨以靈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湖北省星逸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王成祺也創辦了“武漢市星潮科技有限公司”,業務從最初的圖文設計、直播服務,拓展至軟件研發、網劇拍攝、企業服務等更廣闊的領域。
“三螺旋”支撐
政、校、企合力打造創業生態圈
大學生創業絕非孤軍奮戰,它依賴于政府、高校與企業形成的“三螺旋”支撐體系。
高校是“母機”與“孵化器”。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黨委副書記唐軍國介紹,學校不僅提供物理空間和基礎課程,更通過建設“產業學院”深化產教融合。“比如我們與暖帝科技、海康威視等企業合作,把企業專家請進課堂,把真實項目帶入教學,甚至派學生到杭州的生產一線去實習,讓他們在真實場景中激發創新熱情。”
此外,學校積極鏈接地方政府與企業資源。江夏區的梁湖農莊無償提供兩層門面房給學生創業;霄垚農業公司在學校投資建設了兩間專業直播工作室,讓學生團隊直接參與其農產品的線上營銷。
政府是“向導”與“護航員”。 江夏區市場監管局的工作人員張凱,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創業老師”。陳鑫說:“當時給了我們一本政策手冊,我認真研究了大學生創業補貼。遇到稅務申報不懂的地方,就打電話問張老師,幫助非常大。”
湖北省市場監管局打造的“荊楚個體通”微信小程序,成為政策“精準推送”和“指尖辦理”的關鍵工具。同時,市場監管部門在高校開展的“服務月”活動,將注冊窗口、政策咨詢直接送到學生身邊,打通了服務“最后一公里”。
企業是“戰場”與“導師”。 從參觀學習的企業,到校企合作的伙伴,再到直接服務的客戶,企業為大學生提供了最前沿的市場需求和最殘酷也最有效的試煉。陳鑫團隊通過與校外MCN機構的交流,引入了“無人直播”等新技術,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找到了差異化賽道。
談及大學生創業群體的特質,唐軍國總結道:“目前以商貿服務類和文化傳播類為主,比如直播電商、新媒體運營、文創設計等,這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他舉例說,有學生團隊僅靠銷售手機殼、服裝,年營收能達到數千萬元;而為各類賽事、企業提供高質量PPT設計、形象展示的服務,也切中了一個巨大的市場缺口。
這種“新”,體現在對新興業態的敏銳嗅覺、對數字工具的天然親和,以及商業模式上的靈活創新。他們的創業,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開個小店”,而是深度嵌入現代服務業鏈條,成為新經濟中一股不可忽視的活躍力量。
“我們鼓勵學生參與實戰,但更看重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唐軍國表示,對于具體項目,會根據其團隊規模、業務屬性,“因項制宜”地引導其選擇個體工商戶或公司形式,并匹配相應資源。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