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農新瑜 通訊員 黃影
10月27日,第36屆中南六省(區)演出工作交流暨項目洽談活動在武漢舉行。圍繞“探索‘演藝+’融合模式,促進文旅商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來自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六省(區)的文藝院團、演出機構代表匯聚一堂,共商創新發展之道。

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演藝+”融合,已成為文旅發展的有力“新引擎”。活動中,6家單位分享了在“演藝+”方面的創新與成功經驗。
”文旅演出不只是一場演出”,武漢朝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藝術總監余濤以“知音號”項目為例,闡釋了這一核心理念。作為武漢文旅名片,“知音號”年均演出360場,復購率高、團隊購票比例低,成功關鍵在于其獨特的沉浸式體驗設計——通過”起、承、轉、合”的戲劇結構,游客從觀眾轉變為”船客”,在108個角色的碎片化敘事中照見自我,在長江夜景與戲劇時空的交融中完成情感升華。“知音號”不僅是一場演出,更是一場與城市、與自我對話的儀式,奠定了沉浸式文旅演藝的行業標桿。

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位于河南鄭州的“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如今人氣頗旺。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建業文旅營銷中心品牌總監劉凱鵬介紹,戲劇幻城以21座劇場、近800分鐘劇目的規模,通過《李家村》《火車站》《幻城》三大主劇與18部微劇,將厚重的中原文化轉化為鮮活的生命故事。截至今年10月,累計觀劇人次達5500萬,其中80%為省外游客,85%為年輕觀眾,成功實現了”戲劇大眾化”與以劇引客。“劇目持續更新、內容不斷生長,使幻城成為連接劇場內外、激發文化探訪的文旅樞紐。”劉凱鵬介紹。

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韶山湖湘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的《最憶韶山沖》項目,通過AI互動、4D動感場景等科技手段提升觀演體驗,好評率超90%,青少年觀眾占比提升至41%。基于此,項目聯動18家研學機構推出的“演出+思政課堂”產品也頗為火爆,今年已接待跨區域團隊128個、師生6萬余人。
廣州大劇院總經理霍建華介紹,該劇院通過”內容創新+業態拓展”,構建了”演出+培訓+文創+商業”的生態鏈,實現營收多元化。其中,創新性地通過”票根經濟”串聯文旅消費,實現跨省觀眾占比13%,催生了”為一部劇,赴一座城”的觀演潮流。
廣西演出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李佳璐介紹了”跟著演出游廣西”的成果——通過”本土創排+外部引進”雙輪驅動,打造《柳柳州》等原創劇目,引進《絲路花雨》等頂尖演出,全年落地演出超80場。通過推出”演藝消費專屬卡”等惠民舉措,帶動消費3600余萬元。

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依托海南自貿港政策與一流場館設施,海南班歌拉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近年成功運營了張杰、張藝興等明星演唱會和大型音樂節。該公司總經理陳志特別介紹,海南的”極簡審批””綠色通道”等高效服務機制,為“演藝+”融合提供了良好環境,將助力海南從”演出舉辦地”邁向”全球演藝目的地”。
交流研討中,與會專家代表紛紛提到,隨著文旅融合加速與消費升級深化,旅游演藝行業正從傳統劇場模式向沉浸式、科技化、IP化方向轉型,“演藝+”融合前景廣闊。

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會長劉克智表示,推動“演藝+”深度融合,是拓展演出市場空間、增強內生動力的重要途徑,“我們要積極促進演藝與旅游、科技、商業、餐飲等領域的跨界融合,打造更多沉浸式、互動式、場景化的演藝新業態、新消費,讓演出從傳統的劇場空間走向更廣闊的城市街區、旅游景區、商業綜合體,融入百姓生活,點亮城市夜景,賦能區域發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