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目新聞評論員 吳雙建
10月31日晚,有網友反映稱,打開南京中院的微信公眾號直播間,發現高淳區人民法院法官正在“帶貨賣螃蟹”。據上游新聞,高淳區人民法院執行局回應,系執行工作新嘗試,收入實行專賬管理。(據11月1日澎湃新聞報道)
這場帶貨直播不是法院或法官個人違規經商,而是為了幫助債務人舉辦的司法變賣直播專場活動。另外,他們直播帶貨利用的是下班時間,收入款項進入的是法院賬號,專門用來償還債務人的債務。

相關視頻截圖
綜合這些方面來看,法官帶貨直播行為是工作需要,并無不妥。
從另一方面看里面更有深意。據現代快報報道,2015年5月,秋蘭母親遭遇交通事故,經法院判決需賠償受害人26萬余元。事故發生后,秋蘭父母回到家鄉嘗試螃蟹養殖還債,卻因缺乏技術導致連年虧損,債務總額越來越高。
即便如此,此后九年里,秋蘭父母省吃儉用,都準時將分期還款的賠償金送至高淳法院。同時,秋蘭在丈夫支持下,白天經營小吃店,夜晚支起夜市小攤替父母償還債務。可舊債未清、新債又增,他們償還速度遠遠跟不上債務的增長。
就是說,大小兩個家庭都為還債而努力,卻依然陷入困境。看到這種情況,法官赤膊上陣幫他們紓困,也算是盡己所能幫助這個誠信的家庭。有人稱,為何不找專業公司帶貨?但那必然會增加運營成本。
換言之,不僅是法院在想方設法幫助債務人,法官個人也在通過無償勞動盡自己一份心意,努力使他們家的螃蟹保值增值。所以有網友點贊:為了執行,確實是個好辦法。
法院破解執行難,需要力度也需要溫度。事實上,他們直播帶貨很難說能為這個家庭的債務帶來根本性的改觀,本身是被他們的誠信行為所感動。由此,也讓債務人看到法院的善意,不破罐子破摔,繼續努力償還債務。這種換位思考,互相體諒的態度,無疑也讓人動容。債權人又何嘗不是從中受益?
最大限度讓債務人的財產保值增值,體現了司法溫度。在現實中,執行工作面臨查人找物難、執行處置環節多、處理流程復雜、協調配合難度大等問題,財產變現難甚至縮水的情況并不鮮見。法院要兼顧各方利益,需要這樣創新工作思路。
有網友稱,法院可以直播帶貨更多的商品,給更多的債務人紓困,讓債權人受益。這些呼聲也該被聽見。畢竟,法院官方直播帶貨債務人的財產,有其權威性,更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同。
法院創新工作思路,在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周密部署謹慎實施,直播帶貨就不怕。當然,想要得到公眾的認同,在直播帶貨時也不妨公布詳情,消除誤會,避免給人法院經商、法官賺錢的誤讀。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